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情感的泥沼——Sayers的《证言之云》
 作者:石门居士  人气: 2799  发表于: 05年10月12日13点45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情感的泥沼——Sayers的《证言之云》(Clouds of Witness)(1926)

原本打算先好好研读一下Sayers的中期小说,以分析她在20年代末的毒杀三部曲之后,到30年代中期出现自传三部曲之间,在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的改变上究竟经过了怎样一个发展轨迹。其实这个变化在她的短篇小说方面也很明显,比如前期的《彼得爵爷查看尸体》与后期的《以齿为证》相比,其情节设定,结构风格上可以说是迥异。所以说看一下中期的三部小说:《五条红鲱鱼》(Five Red Herrings)、《索命》(Have His Carcase)以及《刑官的假日》(Hangman's Holiday)应当会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更广的角度来说,Sayers一直寻求小说的人物情节与解谜故事的诡计谜团之间的平衡点,如若细心想想,或许会发现她的每部小说在这两个方面所设定的比例都是不尽相同的,分析这方面的比例与小说本身的成功程度也是一个很有裨益的课题,至少对于我们认识成功的推理小说的发展方向不无帮助。

不过碰巧手边还有一本她的早期作品《证言之云》(Clouds of Witness),小说本身不算长,我就乘着Thanksgiving Day的假期通读了一遍,也算把Sayers早期作品来了个阅读完结篇。

《证言之云》是Sayers在继1923年推出《谁的尸体?》之后相隔三年,再次推出的第二部Lord Peter Wimsey的探案系列。如果说《谁》标志着Sayers迈入推理小说王国的话,那么《证》则可以算是奠定她在推理小说界地位的一部小说。我觉得这部小说至少有两个特点在它的年代是值得关注的:第一,这部小说描绘了不下一打的性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人物;第二,这也是当时(20年代)并不多见的法庭推理部分占较大比重的长篇小说。

《证言之云》讲的故事并不复杂:Lord Peter在破获了《谁的尸体?》一案后,就带着他的得力男仆Bunter去国外逍遥自在了。没曾想他却从报纸上了解到他的哥哥,也就是丹佛公爵(Duke of Denver)涉嫌在一次聚会之后杀害了妹妹Mary的未婚夫Cathcart上尉,被捕出庭接受审判。Lord Peter大吃一惊,赶忙带着Bunter赶往出事地点,即聚会场所Riddlesdale,调查案子的始末,随着证言一次次地被推翻,相关人等一个个的浮出水面,事情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原来竟是如此这般……

《证言之云》大体上继承了《谁的尸体?》的行文风格,比如里面的人物总喜欢神经兮兮地不时来几句打油诗,人物的活动范围也大多局限在上流社会——但本书比《谁》要有所扩展,增加了一些下层社会和乡村生活的场面,小说中Lord Peter两次身陷险境,几乎丧命,就是由于进入了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所造成的。整部小说从情节搭配上来看,大体是三分之一的庭审场面,三分之一的调查分析,另外三分之一则是冒险之类的情节。

推荐这部小说,我则感到比较犹豫,应该说这是一部好小说,尤其整体构思方面,以及了解Sayers早期风格方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篇。整部小说场景宏大,地域上横跨英吉利海峡甚至大西洋两岸,人物方面Lord Peter系列小说中除了后来的老小姐Climson和Harriet Van外几乎全班出场,可以称得上阵容强大。但是如果跳出时代的限制,从今天推理小说的观点来审视,这部小说又的确有些passe了。不过这也算是经典推理小说的通病,像诡计、叙述风格这类东西被人模仿得太多,最老最经典的那些反而不稀罕了。读这篇小说的同时让我联想到两部推理小说,一部是E.C.Bentley的《特伦特的最后一案》,另一部是AC的《H庄园的一次午餐》,前者方面,Sayers本人也十分推崇Bentley的那部小说,我很怀疑在某些方面她也借鉴了《特》的一些属性,而后者的联想则主要缘于庭审的场面。

如前所说,《证言之云》其实是Sayers寻求人物情节与谜团诡计之间平衡点的一本探索之作。无庸置疑,阅读推理小说的读者很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猜测谜语和恍然大悟的快感,这一点从Conan Doyle的Holmes时代,甚至更早的Allan Poe时代就几乎一直如此。但是Sayers女士则认为,长篇推理小说不应该是Holmes冒险史故事的加长版,它们应该首先是小说(novel),然后才是解谜故事(mystery),换而言之,谜团情节(puzzle plot)应该是为人物情节(characteristic)服务的。在《证》中,围绕着Cathcart之死的谜团,Sayers着重写了相关其中的亲情、爱情、友情,比如Wimsey兄弟的亲情,Mary妹妹的爱情,Wimsey与Parker侦探的友情——还有与Bunter的那种特殊的友情,等等。所有的故事情节,由情所发,为情所动;悲剧的本身,也是因情而起,因情而落。于是乎读者在读毕释卷之时,所得到也不再只是知道答案后的释然。

证言之云,其实是情感的泥沼……

[此贴被石门居士于2005-10-12 14:58:51修改过]
  • 上一篇文章:十二个谜——Sayers的《彼得爵爷查看尸体》

  • 下一篇文章:妙语连珠的旅行推销员——Sayers笔下的Monty Egg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