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论文转载】从柯南道尔到克里斯蒂——传统侦探小说的认知与批评价值(1)
 作者:ellry打开ellry的博客  人气: 3594  发表于: 01年12月23日22点45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从柯南道尔到克里斯蒂——传统侦探小说的认知与批评价值
张萍 刘世生
侦探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长期以来,它在文学研究领域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自居正统,捍卫所谓主流文学的评论家对通俗文学的研究嗤之以鼻,甚至羞于承认对这种文学类型的关注。通俗文学在他们看来只是生活中的一项娱乐活动而已。英国诗人兼评论家W.H.奥登曾承认:“对我来说,和其他很多人一样,阅读侦探小说就像嗜好烟酒。”

国内外都存在着通俗文学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与通俗文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本不多见,且多数任停留在对其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的美学评论上。以侦探小说为例,戴维.盖赫林可算该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也主要研究后现代侦探小说的“硬汉侦探”形象特点;格罗斯沃格尔把克里斯蒂小说的持久魅力部分的归功于侦探形象和改编电影的成功。应该说这些理论研究对侦探小说的深层结构,文本特点和读者在阅读中的理解机制研究较少。为重视侦探小说的批评价值,从读者认知角度来探讨通俗文学受欢迎的原因以及对主流文学的借鉴作用,应当说是十分有益的。
近年来,鉴于通俗文学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俗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玛丽.S.瓦格纳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书中对克里斯蒂的生平以及各个时期的作品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在第六章还以“形式的游戏”为题对克里斯蒂三十年代的小说进行了互文性分析,强调了其小说之间的主题互借现象,把小说的基本要素(如人物,背景)的变换归结为克里斯蒂小说受欢迎的原因。朱国华在《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发表《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建议将通俗文学纳入严肃的学术范畴之中,采取一种批评的策略,在以人文尺度把握文学精神外,还要对通俗文学的内部规律进行探讨。但总的来说,从小说的文本功能和读者心理认知角度对这种文类的总体把握还是一个空白。朱国华还进一步指出,探讨通俗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应该从其功能着手,其美学价值倒在其次。本文以传统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为例,以文本特点及其相应变化的理解认知模式的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侦探文学的批评价值。

侦探小说的鼻祖是爱伦.坡,但传统侦探小说的集大成者当推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柯南道尔以短篇小说见长,他塑造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以成为神探的象征和代名词。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擅长把握长篇小说的宏大结构,她的侦探波洛和马普洱小姐作为业余侦探也是深入人心,与性格特异,具有刻板专业精神的福尔摩斯相比,前者更具有亲和力。这两位作家可以说代表了传统侦探小说的最高水平,但他们在作品中体现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主题类型相同而风格有异的文本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呢?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又是怎样有意识的对读者的认知过程进行限制和引导的呢?侦探小说的批评价值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探寻读者在理解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时认知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对这种文类的理解机制和批评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阅读中理解认知模式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大致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法,该模式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线性的信息流动过程,以文字为基础处理信息,不考虑读者和语境的作用,即阅读者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扰和帮助的情况下,只从文字,句子和语篇上理解文章含义。读者相应的理解认知过程为解码文字,读取信息,然后存储记忆。第二种模式是戈曼德提出的“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这一著名假设。他认为作者用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一定的信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心理语言模式,力图重现作者的意图。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自上而下法。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非如第一种模式所说的只是被动地输入和编码,而是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时已经有一个预测和想象,阅读过程是一个在阅读和原假想之间不断验证、磨合的循环过程。
应该说自上而下的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模式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结合才能体现理解中的互动进程。这里所谓的互动就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文学交际模式中由作者通过文本到读者的单向信息流动,就变成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的双向互动过程。相比较而言,这种综合模式更全面的概括了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理解活动。以对侦探小说的理解为例,读者之所以被小说所吸引,是因为读者在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件真相进行假想之后,其推想在阅读的验证或修正过程中,不断因为被证实或被否定而欲罢不能。在最终结果被展示之前,读者始终有一种猜谜游戏的参与感,这种感觉使他们兴奋入迷,这正是这类小说的吸引力所在。如何使读者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兴奋和参与感是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既然读者在互动认知模式中的侧重点不同,侦探小说作家对于读者认知心理的把握和引导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特点。

  • 上一篇文章:爱德加·爱伦·坡特别奖(Special Edgars)

  • 下一篇文章:【转载】从柯南道尔到克里斯蒂(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陇首云』于2001-12-23 22:45:00发表评论:

  • 感谢ellry!上次看到罗修提到这篇文章,正在到处找《译林》,现在就能看到文章,真高兴!呵呵!

    【ellry在大作中谈到:】

    >从柯南道尔到克里斯蒂——传统侦探小说的认知与批评价值
    >张萍 刘世生
  • hitachi41』于2001-12-23 15:26:00发表评论:

  • 是啊是啊……呵呵ellry兄敲得一定很辛苦。:e
  • ellry』于2001-12-23 14:19:00发表评论:

  • 这篇文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阿瑟·柯南·道尔和阿嘉莎·克里斯蒂作品的文本认知方面的不同,观点挺不错的。好的地方就自己看吧,指出其疏忽的几处。
    1、引用波洛的话竟然出自《无人生还》,引文是“先生,我不是魔术师,跟你们一样,我也是迷惑不解。这案子进展异乎寻常。”“但至少,我们可以着手解决难题了。我们可以按次序有条理的把现有事实整理出来。”本以为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回家翻了翻,好像不是,这引文可能是根据英文给的。
    2、引用《血字的研究》时竟然提到了信的水印,好像应该是《波西米亚丑闻》里的吧。
    3、提到爱德加·爱伦·坡时称之为爱伦·坡。可是爱德加始终只称自己为爱德加·坡,或爱德加·A·坡,从不称自己爱伦·坡。因为爱伦为其养父的姓,他和他养父处的非常不好。欧美学者一般称其为坡,很少使用爱伦·坡,也是对他的尊重吧。中国人由于习惯,一般人称之为爱伦·坡,作为一个英语系出身的专家写的学术性论文,应该注意这点吧,也许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了。

    原文刊登在今年《译林》第六期上
    罗修曾经提到过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初心卡尔——女巫角:巴斯克维尔…[3068]

  • Time to say Goodbye——Sayers的…[3393]

  • popodian书评44之《家庭甜蜜谋杀…[2844]

  • 短篇侦探小说漫谈(提纲)[6548]

  • 推理小说技巧散论16[3718]

  • 一本好书——《侦探爱好者手册》…[3646]

  • 春日鼠书评——《画中疑云》:不…[2875]

  • 埃勒里·奎因的魅力(转载)[3188]

  • 评《南方的海》[2955]

  • 昆恩于小说创作以外的贡献/谜熊…[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