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毒巧克力命案》
 作者:幻画打开幻画的博客  人气: 3655  发表于: 09年12月07日23点59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评价:5星

其实读完真的很感慨,这真的是无与伦比的杰作啊,这真的是推理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书啊。我真的是不曾看过任何一部长篇推理在介绍完案情和一些必要的人物及细节线索后,就立刻进入并且是几乎不间断地推理和分析中。而那几段推理以外的调查内容,却恰恰是锦上添花地避免了让小说完全流于分析的单调局面。看似完全的心智游戏,却又在分析当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人文。最绝的是,作者一边提出解答一边自行推翻,而最后却又是依靠所有已被推翻的结论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并且我确实承认,在作者提醒以前,我真的是完全没想到过那位“真凶”。我确信这本书翻译得并不好,因为我确信这本书的优秀绝不仅仅是我目前所看到的那个程度。这本书绝对堪称完美,早些年看过的推理小说由于看得早,我不敢说自己领悟到很多,但是近段日子所看的书,这一本绝对是写最好的一本。我可以看到这本书的整个结构,是多么的无与伦比,我唯一能够想起和它相提并论的,仅仅是水浒。当然,这是我个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稀少的原因。

真的太感慨了,我确实不曾看过任何一本和它相仿的推理小说。通篇都是推理与分析,却从中生出了人物,然后通过这些人物,创造了情节,更准确地说,我愿意把它称作隐形的情节。我确信自己确没见过任何一本推理小说,做到了让情节隐形的地步。然后又正是这些情节,带领我兴致勃勃地走到最后,面对如此大量的推理和分析,竟也浑然不觉枯燥。我确实在读完以前,没有发现这些情节,因为我满脑子,都在那些绝妙的推理和分析上了,完全不知道那种状态,是在作者的一手安排下,才进入的,是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让我享受到这次完全的心智游戏的。我们还能看到一些鲜明的技法。抛开警方的说法,作者一共提供了6个解答,前面5个作者明确说出了凶手,并提出了证据(无论是哪一种),却全部被一一推翻,而最后一个未被推翻的结论,却完全不曾提过凶手的名字,也没有提出任何证据。这最后一个结论的特例独行,正反映了它在本书中无可替代的“真相”地位。提出前面5个结论的人都是自信满满的聪明人,最终结论的提出者,却是一个不自信的智者。前面五个聪明人的结论在遭受打击时都露出了窘迫的神态,最后一个不自信的智者,却在他们提出疑问时才露出得意之色。而最绝的,无疑是,最终的结论,是依靠前面五个被推翻的结论得出的。这是我在看到之前,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我怎么都没有想到最终结论的线索,竟然是在前面五个结论之中。我在看这本书之前,真的是小看了这本书,真的是没想到它会带给我这么多的惊讶。而警方最开始提出的那个说法,即是引子又是尾声,于是又和6个结论串联起来,成为了一个整体。当6人开始进行这宗案件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一定会给警方一个交代,一定会给出真相,否则作为推理小说的这本小说将无法完稿,要知道,这里是考虑的它作为推理小说,不是作为现实。然而呢?作者竟然成功地又以警方的结论做了结尾,而手段非常的高明。如果作者直白说,6人经过调查推理分析,未果,故案件以警方的最开始的结论结束。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完全成了一个闹剧了。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人聚在一起讨论一宗案件,最后发现他们无法对这件案提供帮助,最后散会。读者一定会撕书,所以作者在关键的地方嘎然而止!结束的那样干脆,在读者还沉溺在最终结论震撼之中时,谁会去想,那个看似不确定的结局实际上是确定的呢?包括我自己在内,说不定所有人都以为作者给了一个开放性的或者说无结局的结局呢!太巧妙了!一旦如此,还有谁会抱怨那群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呢?谁还会觉得自己看了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呢?当然了,作者并不是仅仅凭借这么一个结尾来让读者信服的,他有情节,那个我愿意称为“隐形情节”的情节,可以说是那些情节,让读者全面地接受了这个故事。让任何一个读者,都不会产生自己看了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的感觉。不止这些,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法真的是俯首可拾,真的是让我佩服不已。这十八章真的是太潇洒了,潇洒到让我不觉得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它摆在明面上的故事,是那样的狭隘,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分析一宗谋杀案,真的是不能感觉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而与之相对的,它暗中的情节是那样的丰富,完全不亚于任何一本相同长度的推理小说,甚至比一般的推理小说还要丰富,这是何等高超的技巧才能达到的效果啊。何等高超的技巧,才能让我在阅读时浑然不觉啊。

一直在谈这些有的没的,肯定有人会问它的实质呢?他那些推理,那些分析,以及每一个结论,质量如何?我只作为一个骨灰级推理迷,说说我在看到每一个结论时的感觉,至于骨灰级以下的,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震撼。

首先,每一个结论从表面看,都很合理,书中人物提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通过合理的分析得出的,但除了最后一个,每一个又以非常合理的原因被推翻。当然,必须得说,最终结论是在绝对公平的条件下给出的,之前5个,对读者而言则多少有欠公平。这也是值得让人感叹作者技法之高超的地方。结论成了线索,这是没有过的,而古典推理非常讲究公平,这个公平都是默认为最终结论要公平。所以我个人感受是,本书做到了奎因也无法比及的公平性质!言归正传,第一个结论,不足为奇,但从创作手法来说,作者的每一个结论必然要层层递进,如果一开始就来一个让人惊异的结论,后面恐怕就很难操作了。顺便提及,每一个结论由谁来说,也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极多的和创作技法相关的因由在里面,绝不是随便安排的。至于这个不足为奇,即是说是一个基础结论或者说诡计。第二个,预料之中。除了最终结论的线索在前面5个结论之中以外,每一个结论的提示,都在前一个结论里,只有第一个结论的提示,在警方一开始陈述的案情里。但是刚才说了,警方的结论,又是将6个结论夹在其中的引子和尾声。所以这里会在我的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在第一个结论里获得了灵感,注意不能算线索,只是灵感而已,刚才也说了,本身除最终结论以外,所有结论都是有欠公平的,所以不算线索。我当时没有发现,后来才发现为什么每一次在看到下一个结论的时候我都多少有一种预料之中感觉,但是想一下,又发觉开始并不曾想过。这都是因为作者不留痕迹地处理了一切,才让我不断产生灵感。不得不再感叹一次,我真的是对作者高超的创作技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要安排的如何巧妙,才能够每一次稍微地一提醒,就让我反应过来啊。而那个最终结论又是在怎样的自信和巧妙下,逐步升级地提醒读者真凶是谁(逐步升级,一次比一次明确地提醒),却自始至终都不说出啊。可以说最终结论包含的2章,作者是从一开始就指出真凶,之后不断重复地说却都不明确指出,读者会在什么时候恍然大悟,估计就决定了那个读者属于什么级别的推理读者。之前的5个结论,也是同样的,虽然都明确说出了凶手的名字,但是正如作者在文中表示了多次的——我有什么时候说出真凶名字的决定权,各位不都是在适时的时候,才说出凶手的名字吗?在看最后一章以前还不知道真凶是谁的,一定是骨灰级推理迷以外的人,但知道了的人,也不一定就是骨灰级推理迷。切忌,这里绝不是决定那个读者的智商。第三个,严丝合缝,并且有出人意料的一段表演。我相信绝对是出人意料的。第四个,正中红心。以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我觉得即使是骨灰级推理迷以外的人,这第四个结论都是他们最先想到的诡计,所以正中红心。这是代表转折的一个结论,我们会发现6个结论是三三分账的,而进行转折的这第四个结论,作者恰如其分地让“主席”来担当。我想说出后面两个结论的角色,读过的人都清楚他们又有多么的恰如其分。实际上我恐怕自己这几句话,已经有所泄底。第五个,第四个已经正中红心了,第五个我个人的表现是毫无头绪。此时此刻我只想知道,作者还能提出什么样的结论。最后那个结论没有什么好惊奇的,我惊讶自己怎么之前没想过,而我认为,在我之外,一定有人是想到了的。第六个,惊讶而后震撼。推理小说看多了,是很难觉得震撼的,所以开始我只是惊讶,我确实没有想过凶手会是那个人。但是显而易见,作者早就做好了铺垫,所以确实丝毫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接着我感到震惊,原因前面也说了,我与其在听作者讲述真相,倒不如说是在看作者展现我先前完全没有注意到的他那高超的创作技法,最后为之而感到震撼。作者也并不是全部明确展现出来的,他只挑选了一部分,说出如“我们都有权利在适时的时候才指出凶手的名字”这样的话。这个适时,我是敢说只有极少部分的作家,才是做到了的。而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反复了6次,如果不是因为翻译破坏了这部小说的完美,我相信这6次,绝对是无可挑剔的适时。我必须要说,在一部小说里反复6次,和在6部小说里做到6次,意义和概念,都是完全不同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哎,这本书真的让我好感叹,实际上我自己私下认为的某个不曾在推理小说中出现过的创作技法在这里也出现了,虽然并不至于像诡计暗合一样剥夺了我的构想,到底也让我的“首创性”落空。这本书绝对值得深入研究,称其为欧美古典推理奇书,绝对不为过!5星大赞。如果不是欠缺高明的本格诡计,是可以为此书打到6星了。










  • 上一篇文章:黄金时代的绝唱——简评《耶洗别之死》

  • 下一篇文章:《燃烧的法庭》第一节文字试阅(译者:石葱)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老蔡』于2010-4-19 15:54:00发表评论:

  • 其实在看之前就知道是多重解答,所以就不再计较是不是公平了,呵呵。
  • 红晓微』于2010-4-19 14:02:00发表评论:

  • 此书的前几个解答很不公平 总的故事也是波澜不惊 情节推动得千篇一律 但是因为首创多重解答,于是注定名垂千古
  • 智千』于2010-4-19 12:15:00发表评论:

  • 好书,正在看。
  • 老蔡』于2010-4-18 22:05:00发表评论:

  • 该作中的那个俱乐部,原型就是英国侦探俱乐部,安东尼·伯克莱的这部作品是很有特色,不过外国人名字记忆很累,一直是困扰我阅读欧美作品的一个绊脚石,所以我觉得五星是没有啦,四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个只代表我个人的阅读感受。
  • 叶子』于2010-1-22 9:29:00发表评论:

  • 读完原著慢慢看你的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福尔摩斯传略03[3015]

  • 小卢小评《美国枪之谜》[3902]

  • 《EQ百年》小感[4294]

  • popodian书评31之《证言疑云》(…[2472]

  • 埃勒里的灾难,在这里解剖——小…[3734]

  • popodian书评24之《悬崖山庄奇案…[2547]

  • 【菠萝书评】《孔雀羽谋杀案》:…[3926]

  • 装在茶碗里的可口可乐——谈任翔…[3135]

  • 欧美推理小说读后感(更新至《怪…[5371]

  • 期刊网文章——公安文学观念的演…[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