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法律案例
历史案例:明宫三大案
 作者:375014083  人气: 8671  发表于: 05年03月17日19点17分
    将此文分享到: 更多

一、梃击案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也是历史上不上朝次数最多的皇帝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


朱常洛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已20岁。次年,皇太子纳郭氏为皇太子妃。这在明朝历代的 皇帝中,结婚已相当的晚了。一般明代皇帝的结婚年龄,多半在16岁左右。朱常洛万历十三 年始出阁讲学接受教育,21岁始婚,可见神宗对他的冷淡。因此,婚后的皇太子移居慈庆宫 ,一则与母亲王氏隔离,难以往来;二则受神宗的冷落,境遇并不很好。王氏居景阳宫,且 眼睛患白内障,几近失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氏病危。朱常洛前往探视,只见宫前 门庭冷落。王氏听到儿子朱常洛的声音,用手抚摸着儿子,不禁凄然而泣,说:“儿长大如 此,我死何憾!”朱常洛及左右皆泪下如雨。母亲死时,朱常洛已有五子,后来的思宗朱由 检亦已出生。然而,获得太子名份以及生下皇孙,并不能改变朱常洛的境遇。东宫的防卫也 非常松弛,侍卫仅寥寥数人。宫中的太监也多因东宫门庭冷落而告假而去。万历四十三年( 1615),慈庆宫遂发生梃击一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黄昏时分,一个陌生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慈庆宫,打伤守 门的老太监,直奔前殿檐下。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与同来的七八名太监将陌生男子擒 获,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第二天,朱常洛将此事告知神宗。皇帝立即派人提 问。当天,御史刘廷元就将讯问的结果奏报给皇帝:闯宫的男子名叫张差,是蓟州井儿峪A的百姓,语言颠三倒四,看起来有点颠狂,话里头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但又有 些狡猾,看来要认真审问。初十日,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员对张差的审问结果是:张差因被 人烧了柴草,要来京城申冤,在城里乱闯,又受气颠狂,受人诳骗说拿一木棍可以当作冤状 ,然后乱跑,误入慈庆宫。前后两审的结果似乎有些不同,非但“吃斋讨封”的话头没有提 起,连带狡黠的性格判断也没有了,变成纯粹的一个“疯颠”的结论。胡士相等人的处理意 见是:按照在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的法律,对张差问斩。但是,皇太子朱常洛在 万历一朝中的地位及其安危,始终是一些正直的官员们所关心的。官员们不禁会想,慈庆宫 虽然禁卫不严,但又怎么是一般人说进就进的呢?这背后肯定有隐情。刑部提牢主王之■(c ài)抱着这样的疑问,在牢中亲自审问张差。十一日,王之■为牢中囚犯散发饭菜,见张差 身强力壮,样子决不像疯颠之人。王之■诱他:“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把饭放在张差 的面前。张差低头,又说:“不敢说。”于是,王之■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只留两名狱卒 在旁,亲自对他进行审问。张差的招供中说:“张差小名张五儿,父张义病故。有马三舅、 李外父,叫我跟不知名的老公,说:‘事成与尔几亩地种!’老公骑马,小的跟走。初三歇 燕角铺,初四到京。……到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与我饭,说:‘你先冲一遭,撞着一个 ,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得你!’领我由厚载门进到宫门上。守门阻我,我击之堕地。已 而老公多,遂被缚。小爷福大。”照王之■所录的这一段口供,则张差的行为是由太监指使 ,而且目标直指小爷(皇太子)。王之■这一奏疏,遂掀起轩然大波。有敢说话的官员如陆 大受,就开始影射背后指使之人必有“奸畹”,暗示此事是郑贵妃之父郑国泰所为。神宗对 王之■及陆大受的奏疏,皆留中不报。


  参与调查此事的人越来越多。御史过庭训移文给蓟州知州戚延龄,调查张差此人的一贯表现 。得到的回答是,张差确属疯颠之人。于是,诸臣都欲以“疯颠”二字定案。五月二十日, 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员再次提审张差。这一次,张差招供的内容更多了。张差说:“马三舅 名三道,李外父名守才,同在井儿峪居住。又有姊夫孔道住在本州城内。不知姓名老公,乃 修铁瓦殿之庞保。不知街道大宅子,乃住朝外大宅之刘成。三舅、外父常往庞保处送炭,庞 、刘在玉皇殿商量,和我三舅、外父逼着我来,说打上宫中,撞一个打一个,打小爷,吃也 有,穿也有。刘成跟我来,领进去,又说:‘你打了,我救得你。’”案情似乎比较清楚了 ,太监庞保、刘成是主使之人。然而,太监何以要杀太子朱常洛?幕后定然还有更深的主使 者。庞保、刘成二人,都是郑贵妃翊坤宫的有权太监。明眼人一看都明白此事的究竟。这时 候,大臣们所上的奏疏纷纷,其中多涉及外戚。当然,大臣们都没有直接指向郑国泰,然而 郑国泰竟然按捺不住,在五月二十一日写了一个揭帖,表明自己的清白。这一举动,让给事 中何士晋抓住了辫子。何士晋说:“陆大受疏内虽有身犯奸畹凶锋之语,……并未直指国泰 主谋。此时张差之口供未具,刑曹之勘疏未成,国泰岂不能从容少待,辄尔具揭张惶,人遂 不能无疑。”郑国泰的一个愚蠢行为,直接将自己卷入此事,实是不打自招。郑贵妃的嫌疑 从而更为明显了。


  事情牵涉到郑贵妃,神宗遂不愿事态进一步扩大。郑贵妃则日夜向神宗哭泣。神宗深知此事 牵涉到太子,非太子朱常洛不能解。于是,神宗命郑贵妃去见太子朱常洛。贵妃见太子后, “辨甚力”,极力为自己开脱,并向太子下拜。太子亦拜,且拜且泣,坐在旁边的神宗据说 也“掩泣”,忍不住哭了出来。我们想,太子之泣,或是由于得不到父爱的关心而且身处危 险的境地,感怀身世,不得不哭;而神宗之泣,或者是动了舔犊之情,毕竟朱常洛是自己的 儿子。这件事,最后由皇帝带着皇太子、皇孙、皇孙女一起面见大臣们而了结。五月二十八 日,皇帝在慈宁宫慈圣太后灵前召见诸大臣。神宗穿白袍白冠,西向而坐;朱常洛穿青袍, 侍立于神宗右侧;皇孙、皇孙女四人一字排列于左边阶下。神宗拉着皇太子的手说:“你每 (们)都看见否?如此儿子,谓我不加爱护,譬如尔等有子如此长成,能不爱惜乎?”说着 让太监们将皇孙、皇孙女引上石级,让大臣们仔细瞧瞧,且说:“朕诸孙都已长成,还有什 么说的!”回头对朱常洛说:“你有什么话,跟大臣们都说出来,别顾忌。”朱常洛道:“ 似此(张差)疯颠之人,决了便罢,不必株连。”又说:“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议 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这样,皇帝与受害人朱常洛,都为梃击一案定了 调子,也就是将张差以疯颠处理,不必株连太多。诸臣追查此案,原是为太子的安危考虑, 既然太子这样说,事情也就这样定了下来。第二天,即五月二十九日,张差被凌迟处死。接 着,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庞保、刘成。此时张差已死,死无对证,庞、刘二人 遂抵死不愿承认。审讯时,皇太子朱常洛再下谕旨:“庞保、刘成身系内官,虽欲加害本宫 ,于保、成何益?料保、成素必凌虐于(张)差,今差放肆行报复之谋,诬保、成以主使之 条。”竟为庞保、刘成二人开脱。六月一日,神宗密令太监将庞保、刘成处死,梃击一案的 最后线索被掐断,也就再无从查起。


  梃击一案,今天看来,必然与郑贵妃脱不了干系。郑贵妃想要加害朱常洛,便通过太监庞保 、刘成寻找张差这一类鲁莽、弱智、状似疯颠之人行事,目的就是想在事情败露之后可以借 张差疯颠之事掩蔽主谋之人。谋杀皇太子这样的罪行,稍有理智的人恐怕就不敢做,也就是 张差这样的半疯颠的人敢做。因此,张差的疯颠,看来不假;而郑贵妃想借张差梃击皇太子 朱常洛,恐怕也确有其事。要不然,郑贵妃为什么要向朱常洛下拜?神宗为什么要秘密处死 刘成、庞保?当然,这件事情的最后解决,确是因为皇太子朱常洛温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 意扩大事态。于是,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此后的郑贵妃,似乎收敛了许多,倒 一味地讨好朱常洛起来。



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 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注:
1。 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
2。 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
3。 慈庆宫
慈庆宫在东华门内,明为皇太子东宫居所,光宗为皇太子时居此,张差梃击皇太子案亦发生在于此。崇正十五年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清代将端本宫等改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
二、红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 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郑贵妃讨好朱常洛的手段,主要是向朱常洛进献美女。朱常洛自从做了太子之后,由于离开 了母亲的约束,加上父亲朱翊钧对自己的冷淡,生活失意,精神苦闷。所以,大部分的时间 ,他都是纵情于酒色。万历四十一年(1613)皇太子妃郭氏去世以后,朱常洛就没有再立妃 子。这可能是因为册封皇太子妃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而神宗对于朱常洛基本上是不闻不问 的。因此,在慈庆宫中,虽然有很多的女人,但却没有皇太子妃。也许,没有皇太子妃,对 于朱常洛来说更是自由。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病逝。八月初一,朱常 洛即皇帝位,宣布次年改元泰昌。


  应当说,朱常洛初即位的时候,是想做一个有为之君的。当初神宗大行敛财,宫中留有大量 的银两。朱常洛在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一日之间,连续两次发内帑共计160万两,用来赏赐 在辽东及北方的前线防军。同时,朱常洛命令撤回万历末年引起官怨民愤的矿监和税监,召 回在万历一朝因为上疏言事而遭处罚的大臣,补用空缺的官职。像邹元标、王德完等一些正 直敢言的大臣,先后下诏召回。这一切,都预示着新的政治面貌即将出现。然而,宫中的郑 贵妃似乎仍是朱常洛无法摆脱的阴影。他非但没有胆量去追查当年郑贵妃对自己的迫害,反 而处处以先皇为借口,优待郑贵妃。神宗弥留之时,曾遗言于朱常洛,要朱常洛封郑贵妃为 皇后。神宗离世的次日,朱常洛传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 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此时,神宗原来的王皇后以及朱常洛的 生母王氏都已经去世,郑贵妃一旦变成皇后,在接下来的泰昌朝中,她就可能变成皇太后。 礼部右侍郎孙如游上疏给朱常洛说:“臣详考历朝典故,并无此例。”既然朱常洛另有生母 ,郑贵妃怎么能封为皇后呢?朱常洛对此感到十分为难,于是将奏疏留中不发。后来,在八 月二十日,朱常洛收回了封郑贵妃为皇太后的成命。


  郑贵妃担心朱常洛会因前嫌而报复自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勾结朱常洛所宠幸的李 选侍,请求朱常洛立李选侍为皇后,李选侍则投桃报李,请朱常洛封郑贵妃为皇太后;一是 向朱常洛进献美女,以取悦于朱常洛。朱常洛对于郑贵妃送来的美女,照单全收。据《明史 》的说法,郑贵妃送来的美女数目是8名;《明史纪事本末》说是4名。但无论如何,喜爱美 色的朱常洛面对美女,自然是夜夜纵乐。本来就因为生活压抑而虚弱的身体,骤然要承担如 此多的政事,又贪恋美色,“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是基 本上累垮了。到八月初十日,身体就不行了,召医官陈玺诊视。八月十二日,一心想做一个 好皇帝的朱常洛拖着病体接见大臣。大臣们见到皇帝形容憔悴,“圣容顿减”。十四日,便 发生了崔文升进药事件。


  崔文升本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朱常洛即位以后,升崔文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御 药房。朱常洛患病后,郑贵妃指使崔文升以掌御药房太监的身份向皇帝进“通利药”,即大 黄。大黄的药性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相当于泻药。所以,接下来的一昼夜,朱常洛连泻 三四十次,身体极度虚弱,处于衰竭状态。后来,廷臣们对于崔文升进药的资格和所进药物 是否符合医学原理两点,对崔文升进行猛烈的抨击。给事中杨涟说:“贼臣崔文升不知医… …妄为尝试;如其知医,则医家有余者泄之,不足者补之。皇上哀毁之余,一日万几,于法 正宜清补,文升反投相伐之剂。”杨涟认为,朱常洛本来身体就虚弱,应当进补,而崔文升 反而进以泻药,其心叵测。当时,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外家、原皇太子妃郭氏外家两家外戚都 认为其中必有阴谋,遍谒朝中大臣,哭诉宫禁凶危之状:“崔文升药,故也,非误也!”八 月二十二日,朱常洛召见首辅方从哲等大臣,六品的给事中杨涟也在召见之列。朱常洛看了 杨涟很久,说:“国家事重,卿等尽心。朕自加意调理。”之后,朱常洛下令,将崔文升逐 出皇宫。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太监们不敢做主,将事情 禀告内阁大臣方从哲。方从哲说:“彼称仙丹,便不敢信。”接着,内阁大臣们进乾清宫探 视朱常洛。朱常洛此时已着意安排后事,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的陵墓的 营建事宜。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朱常洛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方从哲说:“鸿胪 寺丞李可灼自云仙丹,臣等未敢轻信。”朱常洛自知命在旦夕,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命李 可灼入宫献药。到中午时分,李可灼调制好一颗红色药丸,让皇帝服用。朱常洛服完红丸后 ,感觉还好,让内侍传话说:“圣体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傍晚,朱常洛命李可 灼再进一粒红丸。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于是,李可灼再让 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然而,次日(九月 初一)五更,朱常洛便死去。于是,廷臣纷纷议论,指定李可灼、红丸是致皇帝暴毙的罪魁 ,而且还牵涉到方从哲。不过,平心而论,方从哲、李可灼对于朱常洛服药,本就是抱着一 试的希望,对于朱常洛的死并不要负什么责任。后来,内阁大学士韩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 地在给熹宗的奏疏中说明,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 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 药性相反。本就虚弱的朱常洛,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猛烈的两味药物的折腾,岂 能不暴毙而亡!


注:
1。 李选侍
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
2。 崔文升
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
3。 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
-----------------------------------
三、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
注:
1。 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 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 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 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6。 哕鸾宫
在宫中东路外,明称一号殿,实仁寿宫,仁寿宫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都是明代宫妃养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宁寿宫。
--------------------------------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崩溃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全面否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神宗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四处搜括人民,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虽然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兵连祸结,国库空虚,百姓遭难。

  神宗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大兴土木,营建宫苑。他废除经筵,朝夕宴饮,甚至郊庙祭祀都委人代行,终日沉湎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坏,整个统治阶级糜烂不堪,贪污成风,党争不息,各种矛盾急剧发展。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进攻。自此明朝辽东的形势也随之每况愈下。明神宗为了应付辽东战事的军费,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绪低落,愁眉不展。

  神宗晚年又出现了国本之争,先前一宫女为神宗生下了长子朱常洛,后来神宗的宠妃郑贵妃又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借机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朝中众臣(主要是东林党人)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之争”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这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最终朱常洛当上了太子,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使东林党人和福王系之间有了间隙,为日后留下了一丝祸患。(详见南明弘光帝)

  万历48年(公元1620年)7月,神宗得病,他支撑着登殿召见英国公张维贤等人,叮嘱他们用心辅佐太子朱常洛,8月丙申日病逝,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寿宫”定陵。死后的庙号为神宗。史又称万历皇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却始终魁柄独持,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病态,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神宗死后继位,在位仅1个月,因荒淫无度致病后服红丸而死,终年36岁,葬于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在位仅一个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负责任。明神宗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视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古制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长子的母亲。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为朝臣所阻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择一而立的问题上,因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10余年,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

  朱常洛当上太子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现中规中距,让明神宗无话可说。

  就在太子之位渐渐稳定的时候,宫中却发生了“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万历48年)8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朱常洛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然杯水车薪,却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变迭起。同时又拨乱反正,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全都释放,官复原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朱常洛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加上即位之初政务繁忙及身体赢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经内医崔文升诊视,服用了泻药。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泻达43次,病情日趋恶化,不敢再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两粒红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气喘减缓,食欲大开,病情稍见好转,接着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崩。由于皇帝服用红丸毙命,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否有毒,崔文升为什么要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已无法弄清。有人说这红丸是用女子经血和参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为之一振,但他荒淫过度,不堪猛补,所以死去;有人则因郑贵妃请封皇太后而不许,怀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这件事史称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一大案。

  朱常洛做皇帝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此时万历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缮,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为庆陵。

  朱常洛死后的庙号为光宗。
  • 上一篇文章:ZT:河北青年因强奸杀人案被处决 10年后真凶落网

  • 下一篇文章:砒霜和砷中毒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 375014083』于2005-3-21 20:51:00发表评论:

  • 【xing在大作中谈到:】
    >:)确实明朝哪个年代都不大太平。
    >至于嘉靖年间的事,我也考虑过。在《碧沚园》里就曾留下伏笔:荆非与范钦乃袁州旧识。依史料所载: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日后荆非没准也会和严家交手,也许还有幸结识海瑞。:)
    >荆非最初不过是个年代不明的虚幻人物,后来才基本“落户”明朝。然而仔细看目前荆非的几个故事,还是能看出这家伙像个大仙似的几朝乱串。《白》、《碧》两篇里都用到了史实中的人物,一些细节也试图遵照当时年代。但作为推理小说究竟该把历史以多大比例融合进来,我也没太想好,还望各位指教。
    个人认为如果写历史题材的小说时,时代大背景一定要严格遵循,在大背景下再加入作者自己的创作,例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等。
    如果作者的历史知识比较欠缺的话就尽量不要限定小说的年代,以古龙式的大写意为好,以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危险。
  • xing』于2005-3-21 19:58:00发表评论:

  • 【375014083在大作中谈到:】

    嘉靖朝的历史也不清净,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的朱厚璁(世宗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一即位,就与朝臣们开始了“议大礼”之争,随后又开始“追尊私亲”,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还发生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嘉靖宫变”,一时大兴牢狱,又听信佞臣,使奸臣严嵩严世蕃专权二十年之久。中期以后外患无穷,北有蒙古袭扰,南有倭寇抢掠。总之怎一个乱字了得。不过嘉靖朝倒是出了一位大贤,就是海瑞,值得提上一笔。关于这样的话题还是到此为止吧,不然就远离推门的主题了,哪位有兴趣的话咱们可以私下交流,呵呵。


    :)确实明朝哪个年代都不大太平。

    至于嘉靖年间的事,我也考虑过。在《碧沚园》里就曾留下伏笔:荆非与范钦乃袁州旧识。依史料所载: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日后荆非没准也会和严家交手,也许还有幸结识海瑞。:)

    荆非最初不过是个年代不明的虚幻人物,后来才基本“落户”明朝。然而仔细看目前荆非的几个故事,还是能看出这家伙像个大仙似的几朝乱串。《白》、《碧》两篇里都用到了史实中的人物,一些细节也试图遵照当时年代。但作为推理小说究竟该把历史以多大比例融合进来,我也没太想好,还望各位指教。
  • 狼舞』于2005-3-20 22:39:00发表评论:

  • 【375014083在大作中谈到:】

    > 说来说去又被罗修兄说到了设立历史悬疑版上面去了,呵呵,和老大商量得怎么样了,有谱吗?我可盼着呢 :e

    侦探兄建议要开历史悬疑版?很有创意,支持
    希望早日开张啊,侦探兄也有专门的地方施展手脚了
  • 375014083』于2005-3-20 15:51:00发表评论:

  • 【earthmoon在大作中谈到:】
    >废立太子是很严重的事。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废立太子,因为即使在古中国,“立储以长不以贤”也是具有某种制度性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皇位的争夺。正如上面提到的“争国本”事件,如果皇帝有废立太子的自由,群臣的行为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历史上凡是废太子的事件,都是半政变性质的。
    汉人王朝在废立太子上的问题上确是有很多禁忌,汉武帝时就废立太子而发生了“巫蛊之乱”,遵循“立储以长不以贤”虽然无法择贤而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位传承的稳定性,比如宋和明(较严格的遵循“立储以长不以贤”)的皇位继承相对唐(不太遵循“立储以长不以贤”)来说稳定的多。
    康熙皇帝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时也显得无能为力,曾经两度废立太子,直到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的方法才算是较稳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 earthmoon』于2005-3-20 10:26:00发表评论:

  • 【375014083在大作中谈到:】


    > 废立太子是很正常的,让李治即位是李世民的遗愿,并不能算是非正常即位,所谓非正常即位应该是指以政变等手段使原本无法继承皇位的继承人登上皇位。

    废立太子是很严重的事。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废立太子,因为即使在古中国,“立储以长不以贤”也是具有某种制度性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皇位的争夺。正如上面提到的“争国本”事件,如果皇帝有废立太子的自由,群臣的行为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历史上凡是废太子的事件,都是半政变性质的。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完整版本
  • 泰诺速效胶囊中注入了氰化钾(转)…[4446]

  • 沈阳大劫案:劫匪战术分析及几点相…[3143]

  • ZT:河北青年因强奸杀人案被处决 …[6481]

  • 【案例】丈夫因杀妻罪两次被判死…[5965]

  • 法律案例系列分析之二——他算不…[3185]

  • 精美辩护词[4707]

  • 死刑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敬请耐心…[5613]

  • 香港廉政探秘[4473]

  • 给妻子下“慢性毒药” 苏州麻醉剂…[15169]

  • 10个未能侦破的谋杀案[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