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趋利避害?人性潜力的发展是生命的最大利益
趋利避害,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行动导引力量。但是,到了一定的行程中间,这个思维模式就会输出不利结果。因为此时你需要重新审视利害观了,突破了基本需求,人性的彻底发展就将变成为比外在利益更为重要的“利”了。如果你继续沿着原来的利益趋前,那将损害你的人格发展。邓小平与盖茨谁更富有?邓小平拥有历史!
人的利益可以多重标准,历史的、世俗的、心灵的、手中控制的。虽然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但是世俗的价值也有多个形态和维度。历史的,是领导性的;世俗的,是追随的、自我迷失的;心灵的是最扎实的。
趋利避害作为基本生物机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如何适时升级你的利害观。人性潜力的发展是生命的最大利益。
……
趋利避害,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行动导引力量。但是,到了一定的行程中间,这个思维模式就会输出不利结果。因为此时你需要重新审视利害观了,突破了基本需求,人性的彻底发展就将变成为比外在利益更为重要的“利”了。如果你继续沿着原来的利益趋前,那将损害你的人格发展。邓小平与盖茨谁更富有?邓小平拥有历史!
人的利益可以多重标准,历史的、世俗的、心灵的、手中控制的。虽然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但是世俗的价值也有多个形态和维度。历史的,是领导性的;世俗的,是追随的、自我迷失的;心灵的是最扎实的。
趋利避害作为基本生物机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如何适时升级你的利害观。人性潜力的发展是生命的最大利益。
……
俭以养德、养命
试想一下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钱和财富都是属于你个人的,会是怎样?你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会是怎样的?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它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的活力就是来自这样的财富分布。建国初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试图把财富归为一个所有者,并起名为“国有”。后来发现大家(的财富)都没有了,而这个虚拟的所有者“国”,在持有财富这个“格”上面并不存在。不存在一个持有所有社会财富的“格”。换句话说社会的财富必须是一个自然的持有分布。而这个自然经常被人类行为、欲念打乱,人类很多的变革也无非是发现了这个乱局又想恢复到自然。但知道这个“自然”的人并不多,于是政治思潮就这个乱局和矫枉过正之间震荡。
我们理解了“天理”,就会行为中庸。世界其实需要一个规则,世界其实自己造就了这个规则,那就是财富分配(分布、创造与取得)的规则。在今天就是市场规则。
但有比这更深刻一点的理解,那就是即使你通过市场经营赚了很多,这些财富在某个“意志”(指向客观结果对你最为有利的虚拟动机)上也不是属于你的,因为当你对属于你的财富实施支配的时候,这份自由经常显得过多了。人们在这过多自由的地方开始无法自持地犯错。这份自由本身就是罪过。
这不能归罪为钱财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份对自由的乱用带来的罪过。
……
国学中就没有西方思维意义上的“帝王之学”也没有“谋略之学”,那些从谋略入手的人要么是误解了国
学的根本,要么学得的就是邪术。中国的智慧讲的是中道,因此是和谐的学问,大家都有智慧那么就是和局。而同时中国的学问又是开放的,大家都可以习得。这就
更加说明国学的忠厚本质。(这也是李宗吾由厚入黑顺序的实质)但是国学又是深刻的谋略之学。因为世界既为“刍狗”,故欲采机巧、捷径、作弊取胜者总是不
少,而且大家在关键时刻总会动念。不过,小人终败,败在己错。
因此中道成为了谋略,这完全是小人的成全。中道因此有成就了王道的价值,也归功于人性的弱点。
……
因此中道成为了谋略,这完全是小人的成全。中道因此有成就了王道的价值,也归功于人性的弱点。
……
命流
人的一生经历、不同阶段的样子,共同决定下一个阶段的样子。很多家长不懂这个道理,硬要在孩子阅历积累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成年人很成功的样子,这违背了自然成长的原理。所谓少年老成,所谓青年才俊,到头来过早地触到了成就上限,平庸晚年。
教育,就要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不要拔苗助长。命流,指的是人的成长有一个内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探索、真心实意、各种阅历的磨砺,终将成就其人。但任何的造作、急功近利,都适得其反。
那么是否是说教育就无所作为呢?不是!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豁达、乐观的精神,积极不辍的意志,承担责任的态度。当然还要保护他的好奇心。但这一切又以身教为主。
这里埋藏着一条哲学信念:天道不酬功利。而以功利为目标的人生,或者收获不到功利,或者收获到功利却反幸福。
君子顺道,君子有待无求。
……
人的一生经历、不同阶段的样子,共同决定下一个阶段的样子。很多家长不懂这个道理,硬要在孩子阅历积累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成年人很成功的样子,这违背了自然成长的原理。所谓少年老成,所谓青年才俊,到头来过早地触到了成就上限,平庸晚年。
教育,就要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不要拔苗助长。命流,指的是人的成长有一个内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探索、真心实意、各种阅历的磨砺,终将成就其人。但任何的造作、急功近利,都适得其反。
那么是否是说教育就无所作为呢?不是!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树立豁达、乐观的精神,积极不辍的意志,承担责任的态度。当然还要保护他的好奇心。但这一切又以身教为主。
这里埋藏着一条哲学信念:天道不酬功利。而以功利为目标的人生,或者收获不到功利,或者收获到功利却反幸福。
君子顺道,君子有待无求。
……
分层与人物
社会分层理论讲出了社会的结构化存在,但是权、财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却是表观的。虽然社会的确是以权(控制性角色,包括借助特殊本领获得的地位)、财作为划分身份的依据,但这不是“因”。
大众喜欢执著于这个划分的标准,那是因为大众的情绪。惟独这个划分才可以使他们的失落、挫败得以解脱。弱者归因具有的多数效应使这个社会的文化、常识、“公理”都蒙上了无明的薄纱。
社会的分层还是以“人”为“因”的,人格(心胸、气度)的大小才是根源。只是当一个人具有了那个社会分配的角色,他的财、权如影随形。另外一个机妙在于,一旦人们具有了那个角色,或者拥有了财、权,他的思维、行为也就立即拥有了那个角色的特点。继承得来的角色,他的人格并没有那些特质,但他的思维与行为还是具有角色的特点。而且他所拥有的财势、权势还将具有保卫他的角色的作用。不过这些终将不是社会分层之“因”。作为“因”的基本要素是,它必须具有改变其主进入所属分层的内在力量和契机。同时这样的人,他获得应有的角色无需惨烈的奋斗,也无需对自己的身份加以保卫。社会永远是世俗的,但也永远是符合天理的。世俗和天理并行存在并不矛盾,只是他们并不处于同一层面。或者站得更高深一点,世俗的世俗性是由于你的视角站在了世俗的地位;如果你能够站在天道的地位,世俗也是一种天理的表现。
分层是由人格决定的。
……
圣雄甘地的智慧
尼赫鲁写圣雄甘地的传记,提到了甘地的一段话也被梁漱溟摘录了:“注意手段,目的自明”。这真是圣智!
我们总是目的明确,手段精巧,但结果常常发现二者互相冲突、不一致、南辕北辙。而甘地的行为坚持原则,异常坚定,他的行为中所包含的原则即直接指向目标。
甘地从伟大的行为起步,自然奔向伟大的目标;我们朝着伟大的目标前进,但聪明、灵活、追求捷径的行为却把我们领向歧途。
目标和起点,在甘地那里是一件事。只是世俗的我们无法跨越时间拉开的距离,把它们放在了两端,还企图用一条搭不上界的线段连接它们。
……
不去上班自个做?
确实自个做很悠闲,可以想怎么搞都行,尤其是自己有独特本事能吸引客户主动上门来(医生,一般医生没法治的病、绝症,客户都因这人的名声而来,就是可以高收费,反正你的病一般人那里治不好,要命还是要钱,况且我的收费比大医院搞死都治不好的费用低多了),或者是区域代理商,占据了产品本身的品牌优势的,不用和人合作,不用看人脸色,不用低三下四的委屈求全听不懂自己心强制命令自己的SB上司的话,不用受气,可以指使别人怎么干活,当然觉得自己都是对的,所以别人也听话,
这确实算是好事,
因为可以活的舒心。
但这也是不幸,因为自己心智因此而低下,不会处理异议,洞察力和心理切入能力低下,软实力影响力低下。
所以这种人总是标榜自己是道德君子,说社会腐败,把责任都推卸给别人,其实不见自己的浮躁,就是造就社会腐败之因。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时间记忆
登录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小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