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时 间 记 忆
读取中...
最 新 评 论
读取中...
专 题 分 类
读取中...
最 新 日 志
读取中...
最 新 留 言
读取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读取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读取中...


 
(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4 21:17:00 | By: 谷雨 ]
 

(剧透泄底)

人间的故事  天上的法则

 

——《罪之法则》读后

 

by 谷雨

 

 

既然说明了剧透泄底,估计来看的就应该是看过书的了,所以略去内容简介,直接说说对这本书的一些粗浅感觉。

 

如果将书分为两个部分,那么前半部分主要以夏月的视角阐述,后半部分主要以王峰的视角阐述。我认为前半部分在水准之上,比较精彩;而后半部分差强人意,还算可以。为了不致太过笼统,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吧。

 

 

一、故事性

 

《罪》的故事性是很好的,悬念铺设和揭示的节奏把握不错,能够吸引人一直读下去。文章开头就直入“密室”主题,通过大段对现场的分析带动读者质疑和思考,代入感很强;故事中段通过排除法推理自己的罪名、寻找规则bug的情节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一段我认为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后面会详述;后期王峰和张离僵持阶段的气氛拿捏较好,增添了快节奏的“惊险”元素,将整部小说带向高潮;结尾更是悬念无穷,主人公夏月和王峰的下落成了一个谜,吸引读者继续关注后续故事。

下面重点说说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作为一个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背景,需要确立完善的世界观。因为作品中的幻想情节和读者对现实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如果不说清故事中的理论体系,就只能产生“作者自说自话,读者莫名其妙”的不良后果。

《罪》的世界观,主要就在于那七个法则的设定,这一点已经阐述得足够详尽。作者希望通过法则构建起一个“罪”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最高统治者“罪神”,有被管辖的人民“带罪者”,有实行罪罚的“制裁者”,有维系该世界的“罪”与“法则”。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个世界观并不封闭独立,它和我们认知现实的世界观同时存在,同时成立。可以说,罪的世界只是存在于精神世界,不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但罪的印证和罚的执行却要依赖物质世界,即:故事的大背景依然是现实世界,依然是大众的世界观。这样对于作品是很不利的,因为行文中要从大众世界观向“罪”的世界观过渡,如果这个过渡处理不好,说服力不够强,就会给人很不自然的感觉。事实上,在读《罪》前半部分的时候,难免会生出一种荒谬感。

第一,带罪者何以相信“罪”的存在?作品中第一个死者是王水明,夏月因此接受“罪”的存在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在这之前,夏雪和李富胜对“罪”早已深信不疑,这又是为何?难道仅凭阿西的几句话就可以让他们如此转变世界观么?如果说是“罪”本身诱导他们相信,那么又与夏月一开始的想法所矛盾,从行文叙述和心理描写上没有看出任何夏月被诱导的迹象。将这些关键部分模糊带过,会给人留下不合理的感觉。除非,夏雪就是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谋,她设置了“罪之法则”和罪的世界,王水明、阿西、张离全都是她的同谋,诱骗李富胜和夏雪进入她的复仇计划——但这样似乎还是解释不通,要看后文如何交待了。
    第二,“罪”的世界如何让“带罪者”知道?从文中看,带罪者获知自己将被审判,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这种方式,而这邮件却是夏雪发出的。夏雪为何要发出这样的邮件?如果真如夏雪所说只要看过邮件就会成为带罪者,那么选择带罪者的“罪神”就应该是发邮件的人,也就是夏雪。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罪神”从精神上诱导带罪者发出邮件选择下一个。但是如此追根溯源的话,第一个带罪者又是怎样被选择的呢?这样只能归谬。如此看来似乎还是得出“夏雪是所有事件的主谋”的结论。
    第三,如果“罪”的世界是绝对公平的,那么“罪之法则”就应该做到公平。可是文中夏月在被选为带罪者时根本不知道罪之法则,之后才被王水明和夏雪告知;而夏雪甚至要用肉体来套阿西的话才能得知。其他人又是怎么知道法则的呢?如果带罪者不知道罪之法则,就无法知道“在水泥墙房间中灵魂印证”的要求。这样怎能算是绝对公平?如果有些带罪者知道,有些不知道,也不能算是绝对的公平。

以上三点,不难看出有两种可能:一、“罪”的世界观以及行为轨迹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作者在这方面处理得不够好;二、“罪之法则”根本就是忽悠人,“罪”的世界观都是小说中人物人为捏造的,要在后续作品中才会阐释清楚。
    第二种可能会让我稍稍有些遗憾,因为本以为会看到很真正的“幻想本格”。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可能(以下评论也是基于“罪”的世界观成立的设想而写的),虽然这样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答。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还不如一开始就架空罪的世界观,比如这世界上的人们本来就相信“罪神”的存在,本来就能感知“罪神”的存在,这样处理会更得心应手。
 

 

二、 逻辑性

 

由于两种世界观并行,文章的逻辑可以分为两种:现实世界的逻辑和罪的世界的逻辑。

 

先说说罪的世界中的逻辑推理。

罪的七条法则,就像是七个逻辑条件,摆在我们面前。通过若干条件进行推演,得出不同的推论;通过他人的言行排除谎言,推理自己的罪名。这些都让我感觉到了“逻辑推理”的数学之美。

之前说过,这是我认为本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原因有三:一、幻想性的耳目一新;二、博弈性的趣味无穷;三、未知性的悬念不断。其中让我最感欣赏的就是第二点,博弈性。

其实读完《罪》,第一感觉是有些像《死亡笔记》,共同点就在于幻想性、博弈性、未知性的设置。其中正是博弈性为作品增色不少。

有限的人,有限的罪,所以排列组合也是有限的,各种可能就可以通过排除法确定唯一真相。这就如同一个牌桌,七张牌洗过后发给了七个人,每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张牌,牌面向下,你的任务就是说出自己的牌,说错了便会被淘汰出局。于是诱导他人先亮牌就成为一种手段,谎言、猜忌、思考也就都应运而生了。这真真正正是一场游戏,一场赌命的游戏。

虽然很喜欢这样的游戏设置,但作者后来的写作重点似乎并不在这方面,由一开始的博弈局面转变为后期的一场混战。以至于给读者写作理念发生过改变的印象,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不知是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还有“规则bug”的设置,也很有意思。

第一个bug稍微简单了一些。读者的思维没有完全接受“罪”的世界观,所以很多现实因素不会被忽略,比如非带罪者可以杀死带罪者的问题,带罪者可以杀死非带罪者的问题,带罪者可以杀死其他带罪者的问题等等。而规则中又没有明确限定,所以自然让人想到杀死其他所有带罪者就可以百分之百幸存。

 第二个bug相对比较巧妙和意外。“硬币法则”反映了现实世界观对罪的世界观所发出的冲击和挑战,让人大呼过瘾。但问题在于之后对于这段情节的不了了之,很是可惜。夏雪和张离的合谋也来得有点莫名其妙,更让人感觉到“夏雪是所有事件的主谋”,罪的世界纯属伪造……

 

再来说说现实世界的逻辑。

案件发生,分析现场,追查嫌犯,破解密室等等,都是平常推理小说中的故事流程,本作中的现实逻辑也遵循着这样一条路。这方面中规中矩,成分也不算多。

由故事可以总结出几个事件及真相:一、王峰杀死王水明,制造密室(阿西是否是因其封在密室中不知);二、夏雪、李富胜合谋杀死费冰欣,伪造密室;三、张离杀死阿西,将夏月和死者关在一起;四、夏雪、张离合谋杀死李富胜,诱导夏月发疯。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第一起案件。基于作者说已经“给出了密室解法”,也就是说第一起案件是“利用入口掩饰出口”的手法作案的,那么选择入口的王峰必然是嫌疑人之一。如此一来王峰的作案动机就很是问题了,他为什么要杀死王水明?为什么要制造水泥密室?如果只是单纯地想杀死夏雪有必要这样做么?何况看起来他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之间“罪之法则”的联系,侦查过程中的心理描写也一直显示他是清白无辜的。或许后文还会有解释,但目前给人感觉怎么看都比较牵强,并且矛盾。

 

 

三、 诡计性

 

《罪》中的诡计,可能是一开始期望过高的缘故,到最后稍稍有一些失望的感觉。

核心诡计是“水泥密室”,而且从文章一开始就声势浩大,最后解答比较巧妙,但是缺乏意外性。由于条件的绝对化,使得密室解答只有两种可能:一、内部水泥其实并不完全平整;二、凶手仍然身处密室中。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既然警察进入后检查现场发现水泥十分平整,那么不平整的地方只可能是警察突破进入的地方了,而提出建议的人肯定就是凶手。这是我在文章开始看到这个水泥密室时最先想到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怀疑王峰了(虽然后来越看他的心理描写越觉得不可能)。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逻辑过程,所谓的“盲点”给人的感觉并不够“盲”,意外性稍低。当然,并不是说这个诡计不好,只是以这一个核心诡计支撑起整个作品,显得有点吝啬。

比起这种情况,我认为作者对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诠释要更加出彩,更加惊艳,胜过核心诡计。这样的“盲点”才是真正的盲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伏笔埋得恰到好处——怀疑自己是“饕餮”的胖子、满身伤口的死者尸体、身材矮小不足一米的侏儒、残忍虐尸的奇怪行径。当然,这个密室逃脱诡计并不是没有问题存在。死者背上插着刀是为了不让警方将死者翻过来发现尸体正面腹内藏着的阿西,这点是很不合理的。如果死者始终俯卧,那么警方抬起尸体移到尸袋或担架的过程中,阿西不就很有可能从尸体腹中掉出来了么?与其冒这么大的风险,还不如创口朝上,一片血肉模糊之中暂时也不会有人发现,甚至从腹中将创口简单松散地缝合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罪》的诡计方面有一些精彩的闪光处,但感觉还是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一个故事构架。

 

 

四、 文学性

 

小说人物不算多,形象塑造也都不错,通过回忆与现实穿插交代的手法,逐渐揭示了人物的过去和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罪》本身是以“七宗罪”的构想开头的——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愤怒,加上“法则”、“审判”、“制裁”等等词汇,使得整部作品都有一种哲学意味蕴含其中。事实上,作品中也确实有诸多的哲学思维,比如处世哲学、公平哲学、法律道德哲学等等。

从一方面看,《罪》是跑题的,因为“七宗罪”的概念在后来越来越淡化,我们印证的罪,我们见证的罪,似乎都不重要了,一个人的罪也不再是单纯的某项罪名所能涵盖的,而是变得混杂、模糊;从另一方面看,可以说,这些哲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七宗罪”的表象,而是深化泛化,“罪”的定义扩散为潜藏于内心的罪恶,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人人心中都有潜在的罪,只消一个微小的诱因,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人们最终将掉进罪的深渊,万劫不复。这让我想起了伊藤润二的漫画《阿弥壳断层之怪》,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们禁不住诱惑而走上扭曲的不归路。也许这正是“罪神”之所在吧。

《罪》带给我们一种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没什么精力接着写了,每段的字数也越来越少,呵呵。如果有什么读书看漏以至于文中观点谬误的地方,还请提出来让我改正。
    总体看来《罪之法则》是一部上乘之作,值得阅读。另,希望作者早日埋坑,而且要高质量地埋坑,不要再让读者饱受煎熬了……

 

 

 

2009224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15:11:16 | By: 老蔡 ]
 
老蔡
以下引用王涛在2009-2-25 1:23:48发表的评论:
我无语了~~~老蔡前辈~~~你好像总在啊~~~一天在线时间16小时以上吧???比你勤劳的好像没几个了~~~~

你算得真准,基本上我一天在线时间接近16小时……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13:00:17 | By: 杨柳棉 ]
 
杨柳棉
以下为谷雨的回复:
再长也没有《罪之法则》长吧

-_-!!


谷雨同志真辛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1:23:48 | By: 王涛 ]
 
王涛我无语了~~~老蔡前辈~~~你好像总在啊~~~一天在线时间16小时以上吧???比你勤劳的好像没几个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0:14:46 | By: 谷雨 ]
 
谷雨
以下引用老蔡在2009-2-25 0:07:13发表的评论:
分析的真具体,看来谷雨比我勤劳多了


此言差矣

蔡老大忙那么多论坛的事已经很勤劳了,呵呵

要继续努力壮大博客!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0:07:13 | By: 老蔡 ]
 
老蔡分析的真具体,看来谷雨比我勤劳多了
 
 
 
Re:(剧透泄底)《罪之法则》读后
[ 2009-2-25 0:03:20 | By: 普丝(游客) ]
 
普丝(游客)好长
以下为谷雨的回复:
再长也没有《罪之法则》长吧

-_-!!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