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实在的,是舌边十年不散的家乡余味。 

>五味

五味
作者: 汪曾祺
isbn: 7807130792
页数: 177
定价: 13.00
书名: 五味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4
副标题: 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实在的,是舌边十年不散的家乡余味。

2010-04-12 04:19:06   来自: 文泽尔 (无念、慈爱、正义与希望..) 
五味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因为豆瓣的细心体贴,使读书注释的字数一直足够支配,又因为些无聊阉党总是爱来黑我的各样评述,某文现在其实已经很少写书评了:要写也不写以前奚落《裂舌》的那种评,惹些无知家伙反感嫉恨,颇不值当。再说不喜是很私人的事,比如我现在觉得《鞑靼人沙漠》就很不怎么样,但也肯定有爱得不得了的朋友,口味总归是难调和。现时我一旦认准哪本是寡妇门,便绝不会去踹的了,管它是否三更天时推门入户络绎不绝呢。 
   
  汪曾祺是位老派儒雅学者,小说我没一本喜欢,因为太像散文,散得厉害。但散文却是好看的,尤其这本,此时读来感受最深:虽然年代落差也大,总有相同的遥远的回忆被他冷不丁地勾起,火药雄黄炮仗,一桌子十二红、爆炒的虾米……影影绰绰的褪色的日子又给染起了一道,苦香夹杂的是回忆点点滴滴。忍不住想多念叨两句了,实在的,是舌边十年不散的家乡余味。 
   
  苋菜与藠头作了篇考,老汉口长大的我光听那名字就觉着亲切。汪老拿十五从军娓娓引进去,我脑子里念想的却尽是炒红苋菜的那一碗鲜汤了。什么羹,什么凉拌——还是下锅炒了盛起最好吃。红马齿苋的味算是特别,打鲜出锅的是多汁爽口,色亮,嚼起来脆,叶子配着茎,吃多了口会涩,像着了某种瘾。藠头在饭馆里还是很常见,一小碟腌好的配点藏花红色端上来,或者就白白的端上来。吃个一两枚,生脆、鲜酸、多汁、味重、活舌,咽了刺激胃囊,给接上的佳肴做了最周到妥帖的铺垫。 
   
  炒米和锅巴。柴禾烧的米饭,没亲见过;炒米听说过,是鲁迅的哪篇,就记得那一句“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一带而过,按说在绍兴城是稀松寻常的事。隐隐约约想去查考,经了十几年,这本书里竟一下子读到了:就是拿一口大黑铁锅炒起来的米,由行家执手。户大人多的,炒个一两石,封在坛子里。味是吃的时候添上,拿水泡一碗(按理用茶也可),配蜜糖或者酱油,干吃大概也可以——不过这就抢了锅巴的风头。我很爱吃那种大块的米锅巴,米粒分明的那种。制成圆饼称着卖的,每年临春节都央父母寄半斤过来。不过现在卖这个的越来越少了,超市里那些磨米成粉制的,通常就调味过重,要么呛口,要么过辣,都不是味儿。书里描画的锅巴,每餐起了饭烤焦,然后卷起来储着,就不坏也不霉了:虽然觉着好,但总还是存些狐疑,怕会皮掉。这个“皮”字,各处说法不一:武汉话讲叫“ge(三声)了”;客家话是则“yo|pie|er”,除了第一声重,后面是轻声连读,难形容;绍兴和别一些吴语江浙话有人也曾跟我提过,忘了。 
   
  至于高邮的咸蛋,七八岁时候逢端午,咱细心的娘也做了深蓝配纯白色毛线交织的小网兜儿提着玩,那鸭蛋的也是专挑青瓷皮长相俊俏的。吃的时候敲碎空头,剥个窟窿,筷子进去“啵”的一声,挖出来是香油直冒的红心儿。蛋黄像湿了的金沙结成的团块,也拿食物作比,该是蟹黄调和了新腌的明太子;蛋白细腻温润,金石来比是蓝田暖玉,食物的话就像是刚从海里捞起的生鱿鱼,不过没一点儿腥味。那捉萤火虫进蛋壳拿油纸封了当灯的玩法,此生可能已经错过了——回国就算在哪儿找得到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也不知萤火虫在哪儿了。 
   
  雪里蕻冬瓜汤,堪比茨菰腌青菜汤了吧。沈从文若吃了,会说这个的格调更高的——反正无论如何都比枯叶子火烤焦的红薯要强些,可见好吃和好格也没得可比。 
   
  又一道,缘起书中小虎头鲨这种农民也看不上的贱鱼。家乡菜里必得要说道说道的鱼有三种:一是胖头,二是鲫鱼,三是边鱼。第一道配藕熬汤,锅不够大的话,就竖劈半条下来做个剁椒;第二道配白萝卜丝鲜煮白汤盛碗撒细葱花;第三道红烧清蒸皆宜,别去惦记腹上的十三根半长刺,先将“边”给剥了再说:“边鱼吃边”,红烧趁热入嘴,由前往后一顺吃完;清蒸分一半蘸酱,不讲究的,酱油姜丝香醋过一遍,便已经是绝伦美味了,绝不输于同样食法的蟹黄汤包。 
   
  又一道,貌似是鳌类、琵琶虾这些。不过我要提的是螺蛳肉——辣酒煮的,或是卤过的。原来在吉庆街的夜市吃,端上是一盘子挑好的,在爆炒的蒜蓉虾球的红亮、青椒鱿鱼筒的白嫩间显不出分量来。螺蛳肉肯定是要自己连壳取竹签子一个个挑着吃的,韧劲十足辣子味也重,冷、鲜、弹口,往来舌尖稍带点儿生腥气,手不停嘴不停,讲究的是“吃着玩儿”的闲人派头。配冰啤可以的,但最好的还是小盏黄酒,三五只下肚便抿一口。如果是在摊上,没准还能听得一两曲现拉的二胡,美极! 
   
  又一道,乃是禽类:鹌鹑、信鸽、野鸭、乌鸡。鹌鹑肉极细嫩,常用来煲汤,煮时仅加盐:细腿是一口的量,胸脯肉也差不多,翅膀自不必说。因此上桌一小碗,吃起来就是精细活儿。那黑斑白底的鹌鹑蛋,最乏味的吃法是如煮鸡蛋般凝熟剥壳;温州产的一种用绍酒、茴香卤制的鹌鹑蛋,算是高级些的吃法;德国这边也有卖鹌鹑蛋,很贵,拿来是用煎荷包蛋的方法入锅,配培根肉可以做小一号的早餐三明治,盐只配一勺尖,也还有趣。 
   
  家父早些年玩过赛鸽,大方笼子里豢着三四十只灰羽鸽子。因为常飞远程、喂得又好的缘故,它们的羽毛皆是丰满油亮,嘴眼灵活,双爪乌红,都卡上镀蓝色的鸽标。这些鸽子后来陆陆续续都杀来吃掉了,记得肉味生鲜仿如瑶柱,吃时就着撇过油的汤,味道竟和上好的牛肉相似!后来在湖锦吃烤乳鸽,皮虽脆,肉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近些年在餐馆吃的野鸭多半不真,打鸭子时据说肉里会散有铁砂,所以得做成手撕野鸭干锅。野味的臊气重,除了葱姜蒜、花椒、八角不能少之外,还需要搭配两三根香菜。但这个味道,我吃了好几回,始终也还是爱不起来。家鸭子的话,瓦罐里面一只,配上红枣枸杞和白白的宽粉丝炖上——肥油得有一指厚,但我就是喜欢。 
   
  乌骨鸡的做法多样,我家却一贯是当药膳来做:寡油、清汤,配莲子薏米百合虫草,吃起来虽是乌鸡肉,却有清苦的药味,所以也不怎么惦记。倒是外婆的别两道禽菜,一是做贡品制的白斩鸡,香灰下祭完就切块,搭配味碟食用;二是同干鱿鱼丝一道用砂锅炖的老鸡汤——这两样我都快要想到胃痛了。 
   
  大晚上闲敲美食文字,简直罪孽。先打住,哪天酒足饭饱了想起,再补。至于汪老的散文,要说的还有一处,便是每篇差不多都要额外起那么一两句来收尾。如此这般,散文的意境余味(在我看来)便就折损了些,不过倒也算是那一时代作文的风气一种吧。
Re:实在的,是舌边十年不散的家乡余味。
云豹饿……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