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读《七岁小孩》
“日常推理”的体裁似乎很适合写成短篇推理小说集,简单,亲切,清新是这类作品特有的气质。
小说以作中作的形式讲述了19岁女大学生小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谜题,故事中流淌的是一份我能够感同身受的温暖情愫。想当图书管理员的小驹,这是我;无法忍受浪费的小驹,这是我;喜欢看书,逢书店必进的小驹,这是我;有些避事,爱幻想的小驹,这是我;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小驹,这是我。在加纳朋子充满女性关怀的笔调下,解谜只不过是她表达自己情感诉求的一个手段罢了,“笨笨”的小驹,就像所有平凡的大众一样,在“无聊”的生活中自有自己的经历,感受和体悟。
严格说来,除了第一个故事还多少带有“紧张刺激”的成分外,余下的六个故事似乎都没有“解谜”的必要。但谁说推理就是推理小说的全部呢?一直很看重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但说实话,氛围这种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不像判断推理的优劣那样简单。有时氛围的营造需要一个优秀的案件和推理,有时又与推理的好坏无关。
正如《七岁小孩》书中说的,我们都是“生活平淡的小市民”。大街上的“热闹”我们喜欢驻足围观;报纸上的地方版我们读的津津有味;电视上的突发事件直播我们看的目不转睛;娱乐八卦杂志的销量总是那样的高。那么来点“高尚”的吧,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各地人文历史,学习科学技术。但说到底,无论你有怎样的生活,我们都是害怕寂寞与平淡的普通人。
还记得《名侦探柯南》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小兰去便利店遇到了奇怪的事件,下班前储藏室排列整齐的纸箱到了第二天就会变的凌乱不堪,典型的“日常解谜”。《七岁小孩》的序篇中写道:“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停止了怀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毫无保留地接纳别人给我们的东西、各种情况以及形形色色的一切?即使不是斯芬克斯(译注: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名,通常会化身成有翅膀的女性。据说喜欢要求路人猜谜,回答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杀死。)提出的深奥谜题,好比: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乌鸦为什么会叫?但日常生活中确实充斥了一些简单却很重要的谜题,等待有人来解答……。”小兰抱持着她的热心,想帮助店员摆脱每日的困扰与老板的责骂,谜题解开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故事中透出的新奇,智慧与温馨。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刺激”,但这并不妨碍每一个解开谜题的善良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感谢,得知真相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经验和感动,学会了理解与体谅。人间的真实“烟火”,再带上解谜的元素,这是我最爱的气氛。
看的最多的是HP系列,喜爱他的鸡蛋头,小胡子,他的洁癖,自大,就像喜欢他的信仰,他的灰色脑细胞一样。长篇系列故事最容易塑造固定的风格,也最容易培养读者的感情,侦探本人的外表性格,嗜好特长,生活习惯,人生经历,以及其它“八卦”通过独立的案件不断丰富,铁杆书迷决不会只以案件的优劣评价某部作品在系列作中的重要性。并行的空间,永远无法触碰的世界,却有着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物,熟悉的话语,熟悉的举手投足。与其说读者迷恋名侦探头上的光环,不如说是他们无法割舍名侦探带来的快乐,感动和亲切感。一个系列故事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名侦探,它也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承载了我们对过往的珍贵记忆。每当翻开一本书,当时的阅读场景就会历历在目,这是回味人生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所谓“氛围”的真正魅力所在。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部《北斗推理剧场》的系列作品,里面有一篇叫做《爱缘公寓杀人事件》的故事,虽然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案件,但很喜欢故事中营造的那份宁静,安详,孤单,梦幻的感觉,以前读岛田庄司的《会奔跑的男尸》,AC的《怪钟疑案》时也有同样的感受。说来也奇怪,自己怎么能在谋杀案中感到宁静,安详呢?
PS:喜欢《七岁小孩》里所有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