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读取中...
时 间 记 忆
读取中...
最 新 评 论
读取中...
专 题 分 类
读取中...
最 新 日 志
读取中...
最 新 留 言
读取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读取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读取中...


 
 
读取中...
   
 
 
告白:折翼的天使,最痛的玩笑  
[ 2012-2-29 16:50:00 | By: 暗海 ]
 

说实话,我是一个想象力很贫乏的人。因为在大多数时间里,当影视作品与文字先后闯入我的脑海时,往往带给我震撼的是前者,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本杰明·巴顿奇事》,比如《告白》。

  读原作大概要比观影早2年左右,期间也目睹了作者凑佳苗由“新人王”变身“畅销婶”,其后读过的大热作《赎罪》和《为了N》,《赎罪》完全不对口味,而《为了N》尽管很惊艳,却显得未经琢磨,文字有些仓促。
  关注一个作家的成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比如现已君临“天王”之位(至少在内地是这样)的“畅销君”,后期作品同样显得很仓促,毕竟成名之后,全心意的投入也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当然,《告白》作为成名作,尽管很用心,却难免会有新人的青涩与稚嫩。
  然而影片却将这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绚丽、多变、震撼的手法和技巧。于是原本很出色的文字,与回味无穷的光影相遇了。
  天作之合。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 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原著读来节奏,电影作品同样如此,但却平添了几分诡异的感觉,让观众在不安中影响那似乎注定黑暗的结局。
  记得在《血腥的谋杀》中,朱利安·西蒙斯曾认为当时传入欧美的日系推理作品,“故事很好,只是动机让人捉摸不透”(大意如此,原文既不清 了),当时所列举的例子是夏树静子的《W的悲剧》,其实我想,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W的悲剧》中的种种纠葛时,我们也会扼腕而不会感到困惑,这也许就是文 化上的差异吧。同样,《告白》中的人物纠葛,配上激烈的表现手法,同样会让人们在最初感到困惑,但在灿烂背后的静默结束时,也许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吧。
  成长是文艺作品中恒久的主题,犯罪亦是如此,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许多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作品,像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以及口碑不错的《天使 之刃》,但其中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以上两作均是从受害者的角度来剖析,犯罪者的经历为辅。而告白实际上通过自白的方式,使得我们更加透彻的了解到犯罪者 的心理。而作品选取成长为主题,同样另辟蹊径,匠心独运。
  前文曾提到过,东西方在犯罪动机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而这却又毫无差异:杀人者,更多品味的是“做上帝的快感”(《黑暗,带我 走》丹尼斯·勒翰)这一点同样在这部作品有所体现。人人都希望成为主宰,这显然是所谓“本我”存在的证据,于是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尝试主宰自己,进 而来主宰他人。但我们是否会有其他途径来实现呢?于是,“暴力”产生了。人们依靠这种非正常的手段,有违人格底线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主宰欲望。一旦 “自我”——所谓道德被摒弃,人人都渴望成为上帝。
  孩子们,“折翼的天使”,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阅历,除了先天所获取的基本信息以外,更多的是通过外界的耳濡目染,当他们的主宰欲望难以为道德底线所遏制,一幕幕悲剧便悄然上演。
  那么,“是谁杀死了知更鸟?”酿下苦果的又是谁呢?
 
 
  • 小组:学生时代 
  •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