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台城」杀人事件》解说---范小梓 

                                                解析“I”、“YOU”之谜

    北山猛邦在《「断头台城」杀人事件》一书中,不仅发扬了其赖以成名的物理性诡计,还在全文中埋下了一个极难察觉的叙述性陷阱。由于作者的刻意求新,导致诡计有欠公平,且读者追溯前文时仍会感到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参考日本推理粉丝的评论资料,试对文中的叙述性诡计做一个全面剖析,以帮助读者们理清思路。

    本书虽不以猜测凶手为卖点,但最后揭晓的罪犯仍让人大吃一惊。头部为“蓝”(日语发音如“I”),头部以下为“悠”(日语发音如“YOU”)。如此凶手,在“断头台城”这一背景的印衬下,既显诡计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贴切感。然而,纵观全文,有数处“蓝”、“悠”同时登场的情景,无论如何细读深思,也难以相信“两人”实为一人。那么作家究竟是如何自圆其说的,或者说作者在行文时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才能使“一人二角”的诡计得以成立的呢?

    本书中,不仅读者误以为“蓝”“悠”为两人,连文中的侦探也受到了同样的误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受困于作者的叙述性诡计,后者则是凶手设下的陷阱所致。这一点,其实在首次“蓝”“悠”登场之时便超然若揭。

    “蓝”“悠”登场之一(节选):

   道桐蓝的眼睛仿佛是清澈的湖面,

    (中略)

    “道桐悠小姐也在吗?”

    “在呀。”道桐蓝说着,侧头向暗处一望。而道桐悠则轻轻举了举手。

    属于道桐悠的那只手,(中略)而道桐悠的另一只手里,(中略)许是穿着一件黑色长袖衣服的缘故,道桐悠的身影几乎全被黑暗隐没。

    (中略)

    道桐悠没有理会赖科和幕边,快速翻着手上的书。

    (中略)

    道桐悠停下翻书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手上眼镜的框架。

    (中略)

    “名字有意义吗?”道桐蓝满脸忧郁的说。

    (中略)

    “从哥哥那里呀。”道桐蓝笑了笑,“对了,你知道‘猎头玩偶’吗?”

    (中略)

    “被关在?”

    道桐悠直起身子,把眼镜放在了衬衣兜内。

    误以为蓝、悠是两个人,文中的侦探是源自单纯的错觉(姑且不论这样的错觉效果能否做到。),而读者则是被文中屡屡出现的“道桐悠”这一名字及伴随的行动所误导。从首次登场开始,作者便明确了以下两大原则:(一)描述头部及动作时使用“道桐蓝”这一称谓,例如眼镜的描写、说话时的主语;描述头部以下及动作时使用“道桐悠”这一称谓,如四肢和躯干的活动等。(二)叙述“蓝悠”的言行举止时,严格遵循原则一客观地使用称谓,而并非根据文中人物的视角。

    或许有读者会抱怨:我们哪知道有这两大原则啊……其实当真相揭晓后,作者便立即给了读者一个重大提示:

    道桐蓝说话的同时,道桐悠慢慢给她戴上了眼镜。

    说话是头部的活动,因此使用“道桐蓝”;戴上眼镜是肢体动作,因此使用“道桐悠”。一个人给自己戴上眼镜,却使用了两个人名,这足以说明此处(乃至全文)的叙述,其实都没有遵循书中人物的视角,而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

    抱着以上两个原则,再去读上述的这段话,便不会再感到困惑。同时,它们还有助于破解另四段“蓝悠”同时出场的“谜团”。对于这些场景进行分析之际,我们还会同时考查其对“凶手”、“侦探”和“读者”三者带来的不同效果。

    “蓝悠”登场之二(节选)

    “赖科先生。”是道桐蓝。道桐蓝那笑意轻浮的脸庞,比昨夜昏暗灯光下所见到的更显俊俏、温柔。

    “王”……和“看守”!(后略)

    遵循原则之一,说话的主语使用“道桐蓝”。后句的“王”和“看守”是“蓝悠”的代号,可视为原则之一的延伸。而后句同时又符合原则二,即并非出自文中侦探的视角。

    道桐悠坐在沙发上,那穿着黑色紧身裤袜的瘦长双腿,仿佛描画着奇怪的几何图形一样,大大咧咧跷在一起。

    “早上好!”赖科向道桐蓝打了个招呼,“我正准备到你那里去呢。”

    “你还记得昨晚的话?太好了!”道桐蓝有些兴奋(后略)

    “道桐悠小姐呢?”

    “阿悠也去。”道桐蓝答道。

    道桐悠把手上的咖啡杯往玻璃桌上一放,站起身来,没塞进裙内的白色上衣和灰色的百褶裙一同晃动连连。

    “不用等等她吗?”赖科问道。

    “不用。”说着,道桐蓝忽将话题一转,问道,“赖科先生,你去过二楼没有?”

    这一段文字,堪称是本书中误导性最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读者看出端倪的段落。

    借助“道桐蓝”和“道桐悠”两个名字的交互出现,使读者误以为现场有两人,但同时也隐含着真相,即两个名字实为一人所有(当然此时读者尚无法看破);而在赖科的视角中,则只有道桐蓝一人,但他并不知道其实“蓝”、“悠”确实同时在场。换句话说,作者对文中的侦探和文外的读者各给出一半真相的同时,有隐瞒了另一半真相。如果将侦探和读者各自获得的信息拼接在一起,便能得到凶手的真貌。虽说是不甚公平的叙述性诡计,但仍可窥见作者的一片精心设计。

    最后的五段对话,从赖科的角度十分正常,但在读者看来,则相当不自然,我们不妨从“蓝悠”、“赖科”和“读者”的三方角度来分析这段对话。

    首先是“蓝悠”。其目的明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道桐悠”的存在感。然而“阿悠也去”这句话实属冒险,因为事实上最后“阿悠”幷没有一同去(因为并不存在)。好在赖科问需不需要等阿悠时,她的回答不至于使赖科产生很大的怀疑。

    其次是“赖科”。由于眼前只有道桐蓝一人,因此赖科会问“道桐悠小姐呢?”,也情有可原。尽管最后“阿悠”并未一同前去,但问题不大,赖科最多会理解成“阿悠”有事脱不开身。

    最后是“读者”。由于读者认定“蓝”“悠”两人均在场,因此赖科与道桐悠的两问两答显得极不自然。感觉敏锐的读者也许已经能从中嗅出叙述性诡计的味道。

    作者如此安排,一方面将“一人两角”的诡计隐藏得更深了,另一方面则是给读者一丝怀疑的机会。

    “道桐蓝小姐,”赖科有些踌躇,“我有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你和道桐悠小姐不是双胞胎吧?”

    “当然不是,怎么了?”

    “啊,不,没什么,没什么。只是,从名字上来看,没使用数字的就你们两个人呢。”

    “就这些?那未免也太简单了吧。”

   道桐悠迈开大步,向前方走去。

    “从长相上,应该也能分辫出来的吧。”道桐蓝紧接着说到。

    此时,道桐悠突然驻足,紧随其后的赖科无暇站定,肩膀撞到了道桐悠,道桐悠立刻夸张地跳到离赖科很远的地方去了。

    “抱歉,你没事吧?”赖科被道桐悠出乎意料的举动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嗯。”

    道桐悠的手按上胸前。

    “对哥哥以外的男性,我还不太适应。”

    话音刚落,道桐悠就恢复了平静。

    这一段同样可用两大原则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从长相上,应该也能分辫出来的吧。”这一句颇是耐人寻味。赖科从未见过道桐悠,自然没有“从长相上”来分辨两人的机会,因此道桐蓝的这句话显得非常突兀。而揭晓凶手动机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便能理解道桐蓝此时的心情。

    读者误以为“蓝”“悠”均在场,因此赖科关于双胞胎的提问便显得怪异,作者给了读者第二次怀疑的机会。当然如果是异卵双报摊,相貌确实不同。读者倒也并非完全不能对赖科的提问做出合理的解释。

    “王”、“看守”和“斧头”上了楼梯。赖科跟在后面,考虑着若自己加入她们的行列,是选择“刑吏”好呢,还是选择“记录员”才好。

    作者安排道桐二的出场,成功解决了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困难。如果没有道桐二,用“她”便暴露了叙述性诡计,用“她们”则对读者不太公平。

    “阿悠姐姐,没有什么可以照亮的东西吗?”

    “我倒是带着打火机了,不知行不行啊?”赖科一时微微觉得有些意外,却无暇加以深究,随口说道。

    (中略)

    “玩偶不怕死,对吧?”道桐二眨了眨眼睛,“生死之际,方显人之本性。对吧,阿悠姐姐?”

    以上两部分当属最具有争议的部分。当听到道桐二称道桐蓝为“阿悠姐姐”时,虽然赖科“微微觉得有些意外”,虽然真相揭晓时“蓝”的那番话可以解释为何赖科没有起疑,但总感觉颇为牵强。可能绝大多数的读者都是从此处开始,彻底坠入了“蓝悠”是两个人的误会陷阱。

    “蓝悠”登场之三(节选):

    道桐二和道桐悠率先进了饭厅。厅里被一道隔断分成了两个部分,外侧摆着两张很大的木质餐桌,里面似乎也有一张。道桐二和道桐悠占据了里面的餐桌,后到的赖科和幕边选了外面离门口最近的座位坐下。两人被隔断挡着,无法看见里面的一举一动,但道桐二那“阿悠姐姐”、“阿悠姐姐”的甜甜嗓音却总是透过隔断传来,显然。她对道桐悠非常仰慕。

    (中略)

    “另一个侦探也起来啦。早上好!”道桐蓝那温婉的笑容,不知何时出现在了道桐五旁边。道桐蓝的两鬓均用发卡别着,俏脸上似曾薄施粉黛,比片刻前更显得成熟、动人。

    “小三和小四还没来?”道桐蓝四下一顾,说道,“昨晚肯定又熬夜了。”

    “蓝悠”与道桐二率先进了饭厅里间,过了片刻又出来和众人会合一起就餐。难以判断这是不是道桐蓝有意为之。隔断的阻碍和道桐二的呼唤声,同时加深了文中赖科和文外读者的误解,可谓一箭双雕。而感觉敏锐的读者,当会不解为何道桐悠没有同道桐二一起出来。这是作者给予读者的第三次怀疑的机会。

    “蓝悠”登场之四(节选):

    再回到书房时,只见一个让赖科有些意外的女子正坐在桌旁。女子趴在桌上,忧郁地哼着歌。是一首听起来颇觉悲伤的歌。

    “道桐蓝小姐。”赖科站在书房门口,朝她打了个招呼。

    “啊,侦探先生。”道桐蓝把头扭向赖科,“好像出了什么大事了,是吧?我听罗莎讲了。侦探先生,你不是凶手吧?那你进来,把门关上。”

    该处及之后的各段落中,由于只描述了头部的活动,因此“道桐悠”的名字不再出现,而出现肢体描写的第一段,则使用了“女子”,避免了“道桐悠”的出场。先前的三次登场,借助“道桐蓝”和“道桐悠”两个名字的交互出现完成了误导。而此处则反其道而行之,却达到了同样的效果。不仅严格遵循了两大原则,还大大加深了侦探和读者的误解。

    “蓝悠”登场之五(节选):

    站在那里的是道桐悠。道桐悠好像是专门等着赖科一样,拦在了走廊正中。

    (中略)

    道桐悠耸了耸肩,朝走廊深处款款走去。

    该处与第四次登场采用了相同的手法。第一个“站”字用的好。如果没有“站”字,因头部和肢体不可分离,这里便不能使用“道桐悠”这一称谓。而作为四肢和躯干的道桐悠才能“站在那里”,因此这里并没有破坏最初定下的两大原则。此外,中略的两人对话在不影响读者分清说话人的前提下,一律省略了主语,从而避免了“道桐蓝”的出现。至此,“蓝悠”是两个人的误解已经深深地植入了读者的脑中,而作为侦探的赖科,则自始自终都没见过“道桐悠”一眼。

    以上简要分析了“蓝悠”的五次登场。其中第二、四次的登场篇幅较长,无法全部引用,读者可参照两大原则自行解读。

    最后,以下表对“蓝悠”的五次登场进行归纳总结。

                      读者视角                                         侦探视角

                     认知                     缘由                       认知              缘由

  登场一      蓝、悠              出现两人名字           蓝                 客观视觉

  登场二      蓝、悠              出先两人名字           蓝                客观视觉

  登场三      蓝、悠               出现两人名字          蓝、悠        被对话误导

  登场四      蓝                      仅有“蓝”字           蓝                客观视觉

  登场五      悠                       仅有“悠”字          蓝                客观视觉

  总结         利用读者“一个名字必定指代一      自称“蓝”,刻意营造“悠有其人”的假象,凶手给侦探

                 人”的思维模式,作者给读者设           设下了“一人二角”的诡计。

                 下了叙述性诡计。

                                                                                                                                                范小梓

  • 标签:解说 断头台城 
  • 发表评论: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登录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小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