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http://www.tuili.com/blog/u/131/index.html
一些想说的话  
读取中...
 
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评论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站点信息
读取中...
 
 
秘密穿镜而过(读《犹在镜中》)  
2012-11-3 9:10:00
   试想一下,相距数百公里的两地,分别在同时间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而且,在场目击者众多,且言之凿凿,如指诸掌。假设这并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事件就发生在你身边呢?这种恐怖的“超自然”现象若真降临在你我身上,恐怕要吓得魂飞天外。但如果是推理小说的谜团,那就真要为作者的想象力喝彩了!麦克洛伊的这本《犹在镜中》,正是讲述一个关于分身事件(Doppelgaenger)的推理小说。
   分身术古已有之,东晋葛洪所著的志怪小说集《神仙传》中,就有相关记载。相传道家创始人之一的张道陵就精通此术。他能分形作数十人,让分身去替他接待宾客,本尊则泛舟池中。这只不过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而历史上却还真有目击自己分身的人,大文豪歌德(Goethe,1749-1832)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骑马外出时,见到另一位穿着镶金边灰色袍子的歌德也骑马朝自己而来。吊诡的是,在八年后的同一条路上,穿着金边灰袍的歌德再次与他本人相遇。1822年,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曾在海滩附近看见另一个自己坐在岸边望海,不久之后他就在一次小艇旅行途中葬身斯佩齐亚海湾。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分身案”在历史上的记载却屡见不鲜。麦克洛伊以此为题材创作出的这部作品,也可看做是对这一历史谜团的正面挑战和科学解释。从分身和密室的谜团设置上来看,麦克洛伊显然受到当时“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很大影响。(卡尔和塞耶斯都以分身为题材创作过推理小说。)
   海伦·麦克洛伊(Helen McCloy,1904-1994),另有笔名海伦·克拉克森(Helen Clarkson),美国推理女作家,也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第一位女性主席。她出生于纽约,母亲是作家父亲是编辑。她自小酷爱阅读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于是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930年开始尝试创作。1938年,她发表了以拜佐尔·威灵医生(Dr. Basil Willing)为主角的推理小说《死亡之舞》(《Dance of Death》)。直到1980年,最后一部威灵医生的小说《烧毁》(《Burn This》)为止,麦克洛伊一生共撰写了二十七部长篇推理小说。这二十七部推理作品,包括十三部威灵医生探案系列,和十四部非系列作品。《犹在镜中》在威灵医生探案系列中,亦属不可能犯罪的杰作。1981年,美国作家爱德华·霍克(Edward Dentingger Hoch,1930-2008)主持,由众多推理作家及编辑选举的密室经典排行中,本作位列十二,仅次于一代推理小说大师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的密室杰作《王者已逝》(《The King Is Dead》),可见其在不可能犯罪作品中的重要性。
   《犹在镜中》的开篇就引人入胜,作者抛出一个又一个悬念,吸引读者一页页读下去。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福斯蒂娜·克蕾尔(Faustina Crayle)的美术教师被校长莱特富特夫人(Mrs Lightfoot)无故解雇,并且发现学校里几乎所有人都对她持有敌意。可怜的克蕾尔只得向她在学校里唯一的好友——德语教师吉塞拉(Gisela)诉苦。吉塞拉随即写信给她的男友拜佐尔·威灵医生寻求帮助。威灵介入调查后发现,关于克蕾尔的传闻几乎可以用离奇来形容,所有的目击者都声称,曾看见她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校园内疑云四起。学生们惶恐不安,因为传中的分身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就在此时,谋杀案突然发生,年轻的女学生亲眼瞧见克蕾尔将戏剧指导爱丽丝·艾奇逊(Alice Aitchison)推下台阶,导致其摔断颈部而亡,与此同时,吉塞拉却刚刚和克蕾尔通完长途电话,此刻克蕾尔应该身处遥远的纽约,根本无法谋杀艾奇逊!故事进展到这里,作者才将谋杀融入分身谜团,把故事推向高潮。直到艾奇逊小姐被谋杀,整部小说的悬疑气氛依旧强烈,读者如果认为凶手是克蕾尔,那她又如何在千里之外实施谋杀?然而,死亡并未就此打住,克蕾尔的分身会再次出现,最终还会有一个作者精心设置的心理密室。
   谈及心理密室,不得不说一说本书的侦探威灵医生。威灵医生的职业是精神病学家,对人的心理活动、思想语言极为敏感。相比于福尔摩斯这类侦探,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他曾说过,每个罪犯都会留下心理学的指纹,他没办法戴上手套遮住它。这不难令人联想起犯罪心理画像等现代心理学侦查手段。这些心理线索常常让那些连环杀手无处遁形。相较于物理学家纠结于分身在物理上的可能性,身为心理学家的威灵更着重于凶手为何要制造克蕾尔分身的动机,然而这正是通往真相之门的钥匙。
   对于分身的解答,书中莱特富特夫人倒有一番有趣的见解。她认为有三种可能。一、克蕾尔蓄意实施诡计,恐吓众人。可她又反驳自己,因为克蕾尔没有理由这么做,这样会让她丢了工作。二、克蕾尔人格分裂,她本人无法控制这个人格,所以毫不知情。她的第二人格会在主人格无意识下以梦游形式表现出来。三、主人格被抑制,第二人格控制身体时,潜意识思想聚集足够能量后产生某种纯粹的一种可见非物质型的影像,就如海市蜃楼一般。因为没有人听见分身说话,也没有人碰触过分身的身体,仅仅被看见而已。当然,这里面没有一个解答是正确的,分身现象的迷雾最后还是要经威灵医生之口来解开。
   稍显遗憾的是,最后关于“分身事件”的解答虽然可以自圆其说,却略显单薄,虎头蛇尾,不足以服人。因为相比小说开篇时那些目击者对天发誓亲眼所见绝无虚假的口供,侦探的推理显得模棱两可,不那么铿锵有力。相比之下,作者关于密室的解答还算合格,与整部小说的主题遥相呼应。但,即便故事结尾有些瑕疵,可整部小说在悬疑性上还是做得很完美,很准确的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手不释卷。所以说,就算舍去后半部单看前半部那充满想象力的谜团,《犹在镜中》也不失为一部经典的悬疑杰作。
   
   
   2012.11.3
妖刀小宝 |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秘密穿镜而过(读《犹在镜中》)
2012-11-3 14:16:02
kay·holmes福尔摩斯也很了解人的心理哦。
在《蓝宝石案》中,他曾以打赌的方式从一个卖鹅的老板的口中套出“送到阿尔法酒店的鹅全是在城里喂大的”这一信息,并在一个路灯杆子下以他特有的姿势会心而默默地笑着对华生说:“当你遇到留着那种络腮胡子的人,而他又不愿泄露机密时,你总是可以用打赌的方式使他吐露真情。我敢说,如果我刚才在那个人面前放上一百镑,那他就决不会象通过打赌的方式那样向我提供那么全面的情况。”
kay·holmes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