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2012年共阅读长篇推理29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曾经视之若珍宝,过后弃之如粪土;曾经跟随它亦步亦趋,过后敲碎它挣脱束缚。是写作圣经,还是创作桎梏?没错,我说的就是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条”。1930年,奎因兄弟选择相信前者,并在纽约第五大道建立了一座唯有依靠理性与逻辑才能走出的迷宫大厦。

 


……

本作采用了类“暴风雪山庄”的写作模式,七名日本艺术大学的学生前往学校的度假中心(前身为紫丁香庄园)度假(日本大学的学生待遇真好啊!),不料本来悠闲自在的假日变成了邪恶凶手的谋杀盛宴,一道道名曰“谜团诡计”的餐盘纷呈于读者的面前。

 

作者通过几个平常的诡计将五宗命案有机串联在了一起,这类诡计虽然无法与那些“宏大”的诡计相媲美,但它们与故事的融合度更好,也更具逻辑性,只可惜读者毕竟是有记忆力的高等动物,于我个人阅读本作的经验而言,当黑桃A纸牌出现在身披尼黎莉丝风衣,跌落山崖的烧炭男人身边时,我立马产生了既然黑桃A必须经由凶手才能送抵被害人身边,则凶手一定发现自己杀错了人,那么他/她为什么还要将犯罪标记物黑桃A放置于被害人的身边的疑问,之后的案发现场又相继出现了使我心生疑窦的黑桃纸牌,相同的场景渐渐让我回想起了一个类似的诡计,当谜题揭晓时,其震撼度就可想而知了(与此同时,诡计的破解还依靠了一个经常在古典本格中出现的医学常识,这对有些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也会感到无甚趣味)。


……

在我看来,正统的推理小说指的就是古典推理,更进一步讲,指的就是一板一眼的分析,一丝不苟的推演,一而再再而三的斟酌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在这个纯正本格已成少数派的时代,《孤岛之谜》以其平淡朴实中透露出的隽永醇厚彰显了古典推理的独特魅力,完全贴合了我这个狭隘推理迷的心理,而所谓光彩照人的名侦探,稀奇古怪的犯罪技巧,各种人文地理科普常识不过是这道推理大餐中的配料而已。

 

书中共有三大谜团,以我个人的阅读倾向由强到弱排序如下:自行车之谜>密室之谜>莫埃人像之谜,另外再加上对有马和人自杀及平川至死亡留言的分析,它们一同组成了本作全部的推理元素。

 


……

一个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入泳池后迟迟没有浮出水面,心有疑虑的人们下水搜寻却未发现他的踪迹,且唯一可以避人耳目离开泳池的潮湿泥路上也没有任何脚印,但泳池池底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蹄印,以及像是传说中某种怪兽的三爪爪痕,当人们在某处溶洞中找到男人尸体时,他的胸膛上也留有三道长而分开的伤口。请不要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因为那个男人跳入的池子叫“卧龙池”,而那溶洞则是专门为“龙”建造的,这是名副其实的龙杀人事件。

 


……

本次阅读用时之短创近两年来的记录,菲洛·万斯依旧装模作样,自大自傲,感叹于自己的多愁善感,愤怒于他人的冒犯之言,但我想我还是喜欢这个我经常骂着的人的,要不也不至于见他六次,尽管这次他又“犯规”了。

 

本作名为《The Gracie Allen Murder Case》,也算切合了“六字母”的原则,但从推理小说的角度讲,我更喜欢《香水杀人事件》这个名字,在这部离奇命案中,香水扮演的角色无疑比天真烂漫的葛蕾丝小姐更重要。范达因对巧合的热衷也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纵然谜底颇有趣味,但缺乏推理性的解答过程,怕是也要遭来不小的骂名,但作为一名欧美古典推理爱好者,我还是想写些什么,这是我的偏执,包括以下的吐糟闲扯部分:

 

1.  都说人如其名,可葛蕾丝小姐还真是不够优雅!


……

本书出版于新世纪的第二年。武装势力,职业杀手,海外探案背景,科学家侦探的启用,北爱尔兰历史的嵌入,“暴风雪山庄”模式的设定,作者在古典架构中注入现代元素,使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虽未摆脱处女作常有的青涩稚嫩,但也不失为新鲜的尝试,更为激赏的是本作的内里仍是质朴工整的古典解谜,这与同时代依靠宏大诡计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书中主要有三大谜团需要解答:1.谁杀害了NCF副议长道克拉斯?2. 弗雷德的死亡是否是意外造成?3.谁是NCF派来的职业杀手?作中推理大部分围绕着第一谜团展开。第二谜团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为第一谜团的推理提供物理证据,另一方面则为职业杀手提供戏份,使其能更好的融入主案。第一与第三谜团的“红鲱鱼”有相似之处,第三谜团的谜底对于小时候看惯脑筋急转弯的人来说还是相当好猜的。在这里我姑且杜撰一则脑筋急转弯式的谜团,看看石持浅海到底会选择哪一种解答?


……

1933年的夏天,我们在箭山顶集结成队,在血泪与风火中与奎因父子共同经历了一场绝无仅有的推理冒险,那次的活动叫“暹罗连体人之谜”。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自己当初在书展上买下《暹罗连体人之谜》时的情景,我对EQ的最初印象即来自于这本书。这一部是国名系列里唯一以人称命名,唯一没有设置“挑战读者”环节的作品,它没有“罗马帽子”的青涩稚嫩,也没有“法国粉末”的中正平和,不似“希腊棺材”锋芒毕露,更不像“中国橘子”剑走偏锋,但现在回头想来,把这本颇具争议的作品作为我阅读的第一本国名系列,真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它恰到好处的激发了我对EQ的兴趣,同时也为那些更加优秀的作品做了铺垫。

 

本作抛弃了巨细靡遗的现场勘查及令人昏昏欲睡的对话讯问环节,选择了古典解谜爱好者喜闻乐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情节的发展更加紧凑,人物间的冲突也更加尖锐,但推理终归还是本作及读者眼中的重点。


……

朱利安·西蒙斯是一位极具个性却又富于理性的推理评论者,整部书即没有阿谀逢迎,也没有刻意打压,完全就是一位资深推理迷阅读笔记,读来轻松自在,以下是书中的一些摘抄和笔记。

 

P43当我们业已熟悉它的追随者和模仿者,原初的经典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了(多萝西·L·塞耶斯)

l  名气有时就代表着过气,但真正的经典不会因为其身后的众多模仿者而失去光彩。

l  即使只是追随者,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或专心于诡计的变种和杂糅,或专心于逻辑推演,或专心于氛围的营造,无论选择哪一方面,有能力的作者自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8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