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
日志搜索
用户登录
读取中...
用户公告
读取中...
时间记忆
读取中...
最新日志
读取中...
最新回复
读取中...
最新留言
读取中...
加入群组
读取中...
我的好友
读取中...
我的照片
给我一宗谋杀,还你一打凶手——读《班森杀人事件》  

范达因的处女作,一部“口味”很淡的作品,一部简单至极的推理小说。从头至尾只有一名死者,几位可想而知的嫌疑犯。没有多少氛围的烘托,没有印象深刻的案发现场,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诡计,没有一点“真挚”的情感。一样优雅而聒噪的万斯,一样正直而执着的马克汉,一样的大宅邸,一样的主人管家,一样的午夜谋杀,一样的房门灯光推理,这一次范达因带给我的是一种在调查和分析中的悠闲自得,漫不经心。

 

案件的切入依旧很快,推理主要以物证和心证的互相印证为基础。这种方法在现在的推理小说中十分常见,也许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创新吧。通过物证推理案发经过较为真实可靠,但推理小说中也经常出现案件过程已经还原的八九不离十,凶手却依旧无法确定的尴尬局面。写到最后,有的作者为了追求意外性,拉路人甲来作凶手,有的在凶手的身上生拉硬扯一些“理论”等等不足而论。

 

书中作者把所有值得怀疑的角色通通讨论了一遍,还煞有介事的列出推理纲要(当然这个纲要并没有达到能推理的程度)。前半部分那段类似犯罪现场调查的身高推理,让我想起了DISCOVERY里,一个在两组犯罪现场调查专业学生间进行的模拟罪案现场重建的比赛节目。同样的犯罪现场,同样的鉴识手段,却因为不同的调查过程,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得关键细节的推理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复杂现实世界的不可控性使虚构的故事必须构建一个符合案件发展趋势的逻辑框架,古典推理小说家往往喜欢设定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确定性的嫌疑人范围,一切的调查,分析,推理都只在这一框架中进行,一旦逾越,就有可能出现大的漏洞和忽略的可能性。看过一些现实中探案纪录片,不论是从鉴识学,犯罪学,心理学,还是从案件本身出发,充满未知的同时却又蕴含着惊人的结局和巧合。广袤世界的无限可能以及无限空间中点滴线索不断聚合后的质变让少了作者干预的真实案件散发出原始自然的气质,这是现实世界和科学探案独有的迷人魅力。

 

回到故事本身。书的后半部分,万斯和马克汉在凶手的房间里找到了决定性的证据,很平庸的情节,结合前面的推理,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劣”的情节。但是,就是从这一段开始,我才从缺少情感描述的案件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温暖,无论多么丑陋的血案,真相的钥匙永远就在“我们”的身边,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PS:没怎么涉及故事本身,不过凶手的那句,你少管闲事——你这个他妈的娘娘腔!,深得我心啊!

发表评论:
读取中...
Powered by 推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