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主题版区 > 原创俱乐部   【版主】:club管理组,club实施组 字体大小:
[1] [2]2页/共2页(总计13个回复) 上页
主 题: Re:Re:Re:Re:Re:Re:大家一起来轻小说吧(人气:2)
 Archer张震扬打开Archer的博客
11 楼: Re:Re:Re:Re:Re:Re:... 09年03月01日21点17分


【我爱阿加莎在大作中谈到:】

>【第六感在大作中谈到:】
>>
>>【pupu99在大作中谈到:】
>>>
>>>支持
>>
>> 灌水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整个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灌水史。传说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庄子也非常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庄子的寓言中,充满了对灌水的智慧。其中《秋水》一篇,最是阐发灌水的奥意。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见到灌水高手洋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他灌的水像海洋一样),,这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天下后,嬴政对灌水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统一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发贴语言(书同文),统一贴子的字节数标准(度量衡)。从此全国各地的子网汇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灌水也被中国人看作勇武的象征。人常说绛灌之勇,就是指绛侯和灌婴,这两个是汉初功臣。灌婴从小灌水,练得一身好功夫。史记上说灌婴"战疾力",大破项籍,韩信,和英布,官至丞相,封颍阴侯。从此人们就把猛将称作“勇灌三军”。此后更出了个关羽,水灌七军(好厉害!),于是成为了“武圣”。后人记叙关羽和他的同时代人时,面对这个灌水人才辈出的年代,只好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时代中灌水文化被发扬光大,水不但要灌得勇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灌得富有幽默感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灌水高手在出征某个论坛时,通常还要先灌一杯水,横槊赋湿,以增加灌水的艺术效果。魏晋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也就是在聊天室中斗嘴),偶尔跑到室外郊游,他们就会选一个有茂林修竹的水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就是往帖子里灌水,然后把帖子放到水池里传给别人,别人收到了帖子就喝掉水,另外再跟一个帖子。有时大家灌得兴起,上游下来的贴子太多,别说跟了,看都来不及。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官员都须经过灌水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各路高手鱼灌而入考场,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论坛中矣!”这时身边的魏征提醒他说:“别灌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在这个朝代中还出现了唐湿这么一种灌水的形式。其中李杜二人成就尤高。李白的著名灌水湿中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多么宏伟的灌水气象啊!他又有一首咏论坛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友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朝代,李白和外国网友晁衡也经常相互灌水,吟湿作河。灌水国际化了。继唐湿后的宋词则又是另一番灌水风光。后人把宋词按照灌水风格分为两派,其一为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篇章。其二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只要有人灌水的井边,就有人转贴柳永的词。宋朝理学也很发达,继承了孔子的“一灌之道”。章太炎先生著《?汉微言》中云:“仲尼以一灌为道为学。灌之者何?只忠恕耳。”因此宋代的儒者以天理人性为基础,对灌水作了深刻的思辩分析。明朝的灌水文化开始走向民间。有两位畅销小说的作家,一名施耐淹,一名罗灌中,他们对灌水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耐淹的小说干脆以《水壶》为名,以发扬灌水文化。其间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灌水作品,如戏曲《十五灌》等。水至清则无鱼,清初文字狱,见灌水贴就砍,使得灌水贴子大大减少。鹿鼎公韦小宝水灌雅克萨城,签订尼布楚条约,方显出灌水英雄真本色来(黄澄澄的.:p)。其后乾嘉学派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专心整理老贴子。正是由于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一些精彩的灌水之作被保留了下来,而不至于被淹没。纵观中国的历史,是5000年灌水的历史。值此跨入21世纪之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灌水的新篇章!!!
>>
>佩服死了我:(



水神就是水神






 blog.sina.com.cn/archerzl      
E-mail:zhangzhenyang1992@vip.qq.com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清秋书考研在读班打开清秋书的博客
12 楼: Re:Re:Re:Re:Re:Re:... 09年03月02日12点44分


【Archer在大作中谈到:】

>【我爱阿加莎在大作中谈到:】
>>
>>【第六感在大作中谈到:】
>>>
>>>【pupu99在大作中谈到:】
>>>>
>>>>支持
>>>
>>> 灌水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整个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灌水史。传说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庄子也非常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庄子的寓言中,充满了对灌水的智慧。其中《秋水》一篇,最是阐发灌水的奥意。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见到灌水高手洋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他灌的水像海洋一样),,这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天下后,嬴政对灌水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统一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发贴语言(书同文),统一贴子的字节数标准(度量衡)。从此全国各地的子网汇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灌水也被中国人看作勇武的象征。人常说绛灌之勇,就是指绛侯和灌婴,这两个是汉初功臣。灌婴从小灌水,练得一身好功夫。史记上说灌婴"战疾力",大破项籍,韩信,和英布,官至丞相,封颍阴侯。从此人们就把猛将称作“勇灌三军”。此后更出了个关羽,水灌七军(好厉害!),于是成为了“武圣”。后人记叙关羽和他的同时代人时,面对这个灌水人才辈出的年代,只好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时代中灌水文化被发扬光大,水不但要灌得勇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灌得富有幽默感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灌水高手在出征某个论坛时,通常还要先灌一杯水,横槊赋湿,以增加灌水的艺术效果。魏晋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也就是在聊天室中斗嘴),偶尔跑到室外郊游,他们就会选一个有茂林修竹的水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就是往帖子里灌水,然后把帖子放到水池里传给别人,别人收到了帖子就喝掉水,另外再跟一个帖子。有时大家灌得兴起,上游下来的贴子太多,别说跟了,看都来不及。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官员都须经过灌水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各路高手鱼灌而入考场,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论坛中矣!”这时身边的魏征提醒他说:“别灌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在这个朝代中还出现了唐湿这么一种灌水的形式。其中李杜二人成就尤高。李白的著名灌水湿中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多么宏伟的灌水气象啊!他又有一首咏论坛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友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朝代,李白和外国网友晁衡也经常相互灌水,吟湿作河。灌水国际化了。继唐湿后的宋词则又是另一番灌水风光。后人把宋词按照灌水风格分为两派,其一为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篇章。其二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只要有人灌水的井边,就有人转贴柳永的词。宋朝理学也很发达,继承了孔子的“一灌之道”。章太炎先生著《?汉微言》中云:“仲尼以一灌为道为学。灌之者何?只忠恕耳。”因此宋代的儒者以天理人性为基础,对灌水作了深刻的思辩分析。明朝的灌水文化开始走向民间。有两位畅销小说的作家,一名施耐淹,一名罗灌中,他们对灌水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耐淹的小说干脆以《水壶》为名,以发扬灌水文化。其间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灌水作品,如戏曲《十五灌》等。水至清则无鱼,清初文字狱,见灌水贴就砍,使得灌水贴子大大减少。鹿鼎公韦小宝水灌雅克萨城,签订尼布楚条约,方显出灌水英雄真本色来(黄澄澄的.:p)。其后乾嘉学派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专心整理老贴子。正是由于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一些精彩的灌水之作被保留了下来,而不至于被淹没。纵观中国的历史,是5000年灌水的历史。值此跨入21世纪之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灌水的新篇章!!!
>>>
>>佩服死了我:(



>水神就是水神

眼睛画画的。:(






谁见到过风?  你没有,我也没有。 但当树儿低下头,  便是风儿经过时
QQ:52949650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qiushu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银隼海皇打开银隼的博客
13 楼: Re:Re:Re:Re:Re:Re:... 09年03月03日10点22分


灌水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整个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灌水史。传说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庄子也非常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庄子的寓言中,充满了对灌水的智慧。其中《秋水》一篇,最是阐发灌水的奥意。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见到灌水高手洋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他灌的水像海洋一样),,这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天下后,嬴政对灌水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统一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发贴语言(书同文),统一贴子的字节数标准(度量衡)。从此全国各地的子网汇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灌水也被中国人看作勇武的象征。人常说绛灌之勇,就是指绛侯和灌婴,这两个是汉初功臣。灌婴从小灌水,练得一身好功夫。史记上说灌婴"战疾力",大破项籍,韩信,和英布,官至丞相,封颍阴侯。从此人们就把猛将称作“勇灌三军”。此后更出了个关羽,水灌七军(好厉害!),于是成为了“武圣”。后人记叙关羽和他的同时代人时,面对这个灌水人才辈出的年代,只好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时代中灌水文化被发扬光大,水不但要灌得勇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灌得富有幽默感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灌水高手在出征某个论坛时,通常还要先灌一杯水,横槊赋湿,以增加灌水的艺术效果。魏晋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也就是在聊天室中斗嘴),偶尔跑到室外郊游,他们就会选一个有茂林修竹的水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就是往帖子里灌水,然后把帖子放到水池里传给别人,别人收到了帖子就喝掉水,另外再跟一个帖子。有时大家灌得兴起,上游下来的贴子太多,别说跟了,看都来不及。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官员都须经过灌水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各路高手鱼灌而入考场,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论坛中矣!”这时身边的魏征提醒他说:“别灌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在这个朝代中还出现了唐湿这么一种灌水的形式。其中李杜二人成就尤高。李白的著名灌水湿中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多么宏伟的灌水气象啊!他又有一首咏论坛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友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朝代,李白和外国网友晁衡也经常相互灌水,吟湿作河。灌水国际化了。继唐湿后的宋词则又是另一番灌水风光。后人把宋词按照灌水风格分为两派,其一为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篇章。其二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只要有人灌水的井边,就有人转贴柳永的词。宋朝理学也很发达,继承了孔子的“一灌之道”。章太炎先生著《?汉微言》中云:“仲尼以一灌为道为学。灌之者何?只忠恕耳。”因此宋代的儒者以天理人性为基础,对灌水作了深刻的思辩分析。明朝的灌水文化开始走向民间。有两位畅销小说的作家,一名施耐淹,一名罗灌中,他们对灌水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耐淹的小说干脆以《水壶》为名,以发扬灌水文化。其间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灌水作品,如戏曲《十五灌》等。水至清则无鱼,清初文字狱,见灌水贴就砍,使得灌水贴子大大减少。鹿鼎公韦小宝水灌雅克萨城,签订尼布楚条约,方显出灌水英雄真本色来(黄澄澄的.:p)。其后乾嘉学派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专心整理老贴子。正是由于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一些精彩的灌水之作被保留了下来,而不至于被淹没。纵观中国的历史,是5000年灌水的历史。值此跨入21世纪之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灌水的新篇章!!!
水神就是神!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性命。哪怕他再怎么十恶不赦!—夏超
BLOG :h  [url=http://ginhayato.blog.163.com[/url]
QQ:690722561
银隼集团旗下部门:
银隼皇家映画馆SRC
银隼电视台SRTV
银隼原创写手讨论团SRK(请有意者加入银隼王国群:67525570)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83772风之圣痕打开83772的博客
14 楼: Re:大家一起来轻小说吧 09年03月24日11点45分


【第六感在大作中谈到:】

>【pupu99在大作中谈到:】
>>
>>支持

> 灌水是中国人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整个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灌水史。传说时代,舜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就跑到湘水上去灌水,抒发内心的悲哀。泪洒青竹,印上斑斑的痕迹,从此人们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这就是今日各bbs上斑竹这个称号的来历。儒家文化向来把灌水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登论坛上,叹道:“灌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灌水被看成是生命中的永恒。孔门弟子颜回对上网灌水着迷,躲在破旧的网吧里(居陋巷),每天只吃一顿饭(一箪食),往肚子里灌一壶水(一瓢饮),结果少年白发,深度近视。这种好好学习天天灌水的精神,使他成为安贫乐道的楷模。 庄子也非常欣赏灌水的乐趣。他说:“子不灌水,焉知灌水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灌于江湖。”庄子的寓言中,充满了对灌水的智慧。其中《秋水》一篇,最是阐发灌水的奥意。灌水小虾河伯在自己的网站上洋洋自得,但跑到一个大坛子里见到灌水高手洋若(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说他灌的水像海洋一样),,这才真正了解了灌水的真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统一天下后,嬴政对灌水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统一上网带宽(车同轨),统一发贴语言(书同文),统一贴子的字节数标准(度量衡)。从此全国各地的子网汇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灌水也被中国人看作勇武的象征。人常说绛灌之勇,就是指绛侯和灌婴,这两个是汉初功臣。灌婴从小灌水,练得一身好功夫。史记上说灌婴"战疾力",大破项籍,韩信,和英布,官至丞相,封颍阴侯。从此人们就把猛将称作“勇灌三军”。此后更出了个关羽,水灌七军(好厉害!),于是成为了“武圣”。后人记叙关羽和他的同时代人时,面对这个灌水人才辈出的年代,只好说:“滚滚长江都是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时代中灌水文化被发扬光大,水不但要灌得勇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还要灌得富有幽默感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灌水高手在出征某个论坛时,通常还要先灌一杯水,横槊赋湿,以增加灌水的艺术效果。魏晋时期的人物以清谈著称(也就是在聊天室中斗嘴),偶尔跑到室外郊游,他们就会选一个有茂林修竹的水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就是往帖子里灌水,然后把帖子放到水池里传给别人,别人收到了帖子就喝掉水,另外再跟一个帖子。有时大家灌得兴起,上游下来的贴子太多,别说跟了,看都来不及。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官员都须经过灌水考试才能上岗。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各路高手鱼灌而入考场,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论坛中矣!”这时身边的魏征提醒他说:“别灌太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在这个朝代中还出现了唐湿这么一种灌水的形式。其中李杜二人成就尤高。李白的著名灌水湿中说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多么宏伟的灌水气象啊!他又有一首咏论坛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了在灌水中结下的友谊。唐朝还是一个开放朝代,李白和外国网友晁衡也经常相互灌水,吟湿作河。灌水国际化了。继唐湿后的宋词则又是另一番灌水风光。后人把宋词按照灌水风格分为两派,其一为豪迈派,代表人物苏轼,写下了“大江东去”的壮丽篇章。其二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只要有人灌水的井边,就有人转贴柳永的词。宋朝理学也很发达,继承了孔子的“一灌之道”。章太炎先生著《?汉微言》中云:“仲尼以一灌为道为学。灌之者何?只忠恕耳。”因此宋代的儒者以天理人性为基础,对灌水作了深刻的思辩分析。明朝的灌水文化开始走向民间。有两位畅销小说的作家,一名施耐淹,一名罗灌中,他们对灌水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施耐淹的小说干脆以《水壶》为名,以发扬灌水文化。其间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灌水作品,如戏曲《十五灌》等。水至清则无鱼,清初文字狱,见灌水贴就砍,使得灌水贴子大大减少。鹿鼎公韦小宝水灌雅克萨城,签订尼布楚条约,方显出灌水英雄真本色来(黄澄澄的.:p)。其后乾嘉学派则埋首于故纸堆中,专心整理老贴子。正是由于他们勤勤恳恳的工作,一些精彩的灌水之作被保留了下来,而不至于被淹没。纵观中国的历史,是5000年灌水的历史。值此跨入21世纪之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灌水的新篇章!!!

牛,在那里转的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
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 
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就在漆黑之中,给予一直期盼着我归去的您,奉上最后的,深深的一吻,别了,今生啊~不会再见了吧.
就像世世予您在奈河桥分别一样.心都被绞碎了,又要踏上永远也看不到尽头的轮回里。
泪水啊,泪水若能有用的话,若能止住我漟血的心。请哭瞎我这双眼眸!又何况?感受过太多的悲伤,
太多的绝望.到底还要付出些什么啊,还要哭多少次啊.才能祢补我这残缺的心。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2页/共2页(总计13个回复) 上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