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技术交流   【版主】:癫癫,残雨画桥,夜云 字体大小:
[1] [2]1页/共2页(总计18个回复) 下页
主 题: [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人气:4058)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1 楼: [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40分

本帖是精华帖,目前处于免费状态,点此开始收费


原文来自2006年2月的tky电子杂志.

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文泽尔/原创---转载请联系本人
引 言
最近很烦某些人老拿弗洛伊德说事——我一向不认为弗氏是科学家,至多是一个写有不少好著作和有一些新奇思想的一百年前的奥地利心理医生而已。建议盲目推崇弗氏的朋友们去看看弗兰西斯•克里克甚至康德(提到康德仿佛马上将其划定为“晦涩难懂”的同义词)的一些书,张口闭口提到奥图医生和伊玛的病、熏鲑和鱼子酱及儿童潜意识中的性萌芽和那“将眼光放在脐下三寸”的评价放在一起实在是般配极了。
我知道以上的说法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以至于影响到之前所积累下来的“对文泽尔其人的良好评价”之类——实际上,我准备以上这些“反常的话语”的目的,是想以之作为对本文内容的暗示,事先让大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本文可能会造成读者思想中某个部分的颠覆或者崩塌——至少在小范围内而言。
瞧瞧,上面这句话也是暗示了(笑)。
还是让我们赶快开始我们的话题。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2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42分


1,关于惧尸心理的初步分析
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我大约十二岁的时候,外婆的母亲过世——由于种种原因,那时我是唯一守在身旁的亲人。她临终前的意识丧失(可能仅是部分的),让她无法说出任何的话语;我害怕地守在床榻边——空洞的眼神和无法理解的嘴唇张合所制造的一种急剧增加的陌生感压抑着亲情和已然成型的伦理观念:我无法否认我当时产生了一种逃离感——我希望很快离开那个床榻,或者至少出现另外的一个亲人在我的身边以协助我减少这种从未经历过的恐惧。我的思想斗争竟坚持了半个多钟头直到我的父亲赶回家来(保姆给我的父亲打了电话),但那时她已经过世了。
那时的我得到了一个模糊的印象——死亡就如同睡着一样:其限界是难以确定的。
但现在回想起这个印象又觉得尚存在很多疑惑之处——这些和现代医学定义死亡的方式在这些年里渐渐被我们所熟知很有关系。我无意在定义上多下工夫而去做些泛而无趣的纯哲学问题讨论,我要强调的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和类似的另一件事:
当晚按照外婆家乡的习俗为外婆的母亲守夜——她这时已穿上了寿衣,并戴上精致的六角帽。我也守在很近的地方:因为有很多亲戚也在一旁,有些喧闹的环境让我当时的感受反倒比之前一个人的时候要好上许多。
我就这样看着她,她的脸上似乎是盖着一块绣了某些象征性花纹的红手绢——这让我看不到她的脸。我无意间触碰到她的手,然后我看了看那只露在外面的手:手上显得有些较平常更加鲜明的干涩,并且之前已经很明显的老人斑也更明显和更多(外婆的母亲去世时已经八十岁了)。我将手指藏在她的虎口中(我之前很喜欢这样的亲近方式)——这样的动作让我觉察到她的僵硬和冰冷,我又渐渐地有些害怕起来,并且有强烈的愿望希望揭去那块红手绢再看看她的脸……
这个例子中大概包含了一种典型的“惧尸心理”的萌芽,我因此将我所亲历的这件事放在这里,作为我们的开始部分的第一前奏。
另一个例子来自我的表哥,但这个例子只是我听说的——我的表哥也经历过和我以上所举例子极其类似的一个场景(死去的亲人由于某些缘故,这里就不详述了):但当时我的表哥只有七八岁,他的感受就远没有我以上描述的强烈。他甚至“敢于”握住老人冰冷的手,并询问“她是不是睡着了”以及“她什么时候会醒”这样的问题。
我的表哥,和我不同——他当时是没有多少恐惧的。
另外的一个例子,来自我一个相熟的朋友:
她的外婆死去时,她已经在读初中了。有一次在聊天中谈及亲人死亡的经验,她跟我提到一件事:
她的情况和我的比较类似——她的外婆去世的时候只有她和她的表妹在家里,当时她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是抱在一起大哭。这样的行为好像是引起了邻居的注意(这里的细节我记得不大清楚了),然后通知了某些人过来帮助和见证,才没有给她们最终带来什么遗憾或者说是心理阴影。
通过比较这三个例子,我们很容易得到如下的关于惧尸心理的初步结论:

惧尸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产生并发展。

这个显然缺乏限定的结论是很容易被驳倒的——我们可以举出年轻的法医、喜爱看血腥电影的少年甚至作者我自身的例子来作为反例:我们中的大部分能够认同的一个结论,大概是这样的:

惧尸心理的特征点处在设有“未感知”、“感知但未克服”及“感知但克服”这三个特征点的直线段上。

由这条假想的直线段,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的推论:通过比较被分析者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征点与三个绝对特征点之间的距离,惧尸心理是可以量化的。
大家也很清楚我上面所虚拟的三个特征点也需要一些程度上的限定——这些通过广延而得到的新的领域将在稍后讨论“恋尸癖”这个话题的时候取得更好的契合。
幼童为什么基本上不存在惧尸心理?或者说,人的幼童期为什么处于近“未感知”点处?
这个问题涉及到惧尸心理的来源,因此很有讨论的价值。
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着尸体——家禽和家畜的尸体被我们肢解为各个部分,通过烹饪调和其口味之后即被我们大口享用并津津乐道;素食者不过是改为食用较低等级的生物以淡化自己已得到某种程度的感知但未克服的惧尸心理而已(没事可以去看看那位无聊的英国人——彼得•辛格的那本还算有名的《动物解放》)。
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偏激的观点——但也基本上是事实。
但我们对于“食人”这类行为,如果心理状况正常的话,基本上应该是存在相当的抵触的。
惧尸也类似——大概没有哪个正常人会去惧怕一片翩然落下的枯叶或者一个敦实的树桩;一部分人会对一只两只的昆虫尸体(比方常见的蚊子、蟑螂等——我这里特别强调数量,因为群集也会产生一些对比较有不好影响的效应)感到反感和恶心而拒绝去触碰它们;不少人会对路边死去的松鼠、猫狗或者被车碾死的黄鼠狼和狐狸感到恐惧而尽量绕远些;大部分人都会对人类尸体(特别是腐烂的人类尸体)敬而远之,并且会留下相当长时间的不好感觉甚至长达一生的心理阴影(当然,在这个假设中,这具或许已经高度腐烂的尸体是强制放在我们虚拟的某人之眼前的)。
总结一下,某生物的等级越高,在相应生物等级处于“感知但未克服”特征点所辖范围(对于不同的生物等级,这些特征点的界定对于某个人类个体来说当然是不同的——比方对树的尸体而言大部分正常人可能是处在“未感知”甚至“恋尸癖”(想想根雕爱好者们)的所辖范围之内;而对猫狗等宠物的尸体则很有可能处于“感知但未克服”与“感知但克服”之间的某个区间内)的人群对其尸体惧怕的心理就越明显,持续的时间相应也更长些。
这条规律似乎可以用一个常见不常见的理论来诠释:根据我们熟知的食物链法则,越低等的生物其数量也就越多,相应的其尸体也就越常见,几乎是基于一种惯性的原理——我们已经看惯了这些低等生物的尸体,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这个理论应用在人类尸体上时,还需要加上一些限定——因为这里还有一个同类和非同类的问题。
大家肯定已经发现,我在行文中竟然绕过了“幼童期”的那个话题——那并不是我的遗忘,我个人觉得将这个话题放在下一个章节讲比较合适些。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3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44分


2,惧尸心理的形成
如果一个婴儿自小便被带到一个荒岛上,由动物们抚养长大:就假设是我们经常有所耳闻的狼孩罢——我们很容易确信,即使狼孩长到二十二岁(实际上,很少有狼孩能活到二十岁以上——这个事实可能和大脑发育的某些方面密切相关)这个年龄,他估计也不会对一具因意外而死亡的腐烂人类尸体感到特别恐惧。
以上的例子并没有经过考证,我只是想借由这个常见的极端例子促成您对我以下观点的理解和接受:

惧尸心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效应(或者说是副产品)。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很容易理解,惧尸心理也是具有地域性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只选择最普遍的情况讨论下去,而对比方“西班牙人和加拿大人谁更害怕尸体”这类很容易陷于喋喋不休的讨论以及逻辑陷阱的问题避而不提。
语言将是另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我们在这里依旧选择避而不提。我在这个问题上变成了一个功用主义者——关于人类语言方面的基本疑惑,建议细读爱德华•泰勒的《人类学》之四、五章和第六章的前半部分;而对于语言在大脑发育上所起的作用,我几乎就提不出什么特别值得一读的推荐书籍了(直到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某些争论还未曾统一过,或许看看苏珊•格林菲尔德《人脑之谜》的第四章会有些收获)。
那么:人类社会发展为什么会衍生出惧尸心理这种奇怪的副产品?
由第一节中的三个例子:我的表哥,他因为在这些例子中处于相比之下最年幼的阶段,并没有感到什么恐惧;我和我的另一位朋友均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惧——我很愿意将这个比较所产生的差别作为最明显的突破口继续分析下去:将其笼统地归作“未感知”和“感知”之间的区别,我们会迅速提出一个问题:

因为什么而“感知”?

我们究竟被灌输了什么,让我们在潜意识里如此地排斥同类的尸体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会仅仅是某个单一的因素,我们会想到一些可能的因素,并将它们综合起来:

1, 对死亡这个未知概念本身的恐惧;
2, 潜意识中的“置换心理”;
3, 宗教影响和神秘主义作祟

可能会有人提出“生理排斥”,但这个现象在目前的约束下显然是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故不予计算在内(换句话说,对尸体的生理排斥是“可以籍由心理调整而克服的”——比方那些一边吃方便面一边看尸体解剖的可爱法医们-_-!)
以上提出的三点有个大前提“同类的”——这当然是一个绝对的区分,如果去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讨论也将是空泛麻烦甚至可笑的(我不倾向于给出一个模糊的界定并使我们的讨论变得超出想象的复杂化——我向来讨厌浪费时间的泛哲学讨论)。
下面开始逐项分析。
对于第一点,单独列出来的话,几乎是一个被大家讨论滥了的话题。有好几整本书可以作为对这个项目的补充(比方以前五角丛书中的《人类生死之谜》就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读物——这本似乎是日本人所写的书很有些神秘主义的倾向以及一堆可爱的黑白插画(笑)),我在这里也没有必要硬写出很多我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个基础人文问题,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潜意识中的“置换心理”——简言之,我们将自己的身份与死者对调,让自己处于死者所处的位置。这一切并非我们所情愿,而是我们的潜意识“逼迫”我们这样做。你或许不会承认,当你得到一些相当具有感官刺激的图像信息时(比方观看一段第三人称追尾视角的电影;看见一位可怜的手被绞进碎肉机一部分的香肠厂工人的特写照片、或者一具尚不至于面目全非的腐烂尸体时),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图像信息所表达的对象中,以便让自己的大脑从这些信息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和震撼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我是有的。
或许读者会说我以上的文字进行了反复的心理暗示有作弊之嫌(“至少我是有的”这句话所用的措辞很轻易地就会给人这种感觉)。那么,我们换个问法——当你观看某部由你心中暗暗仰慕的那位影星所拍摄的吻戏时,你是否会假想(哪怕是暗自里或者无意识中)自己是和他(她)演对手戏的那位呢?
如果大家依旧否认这种替代感,我也不再强做要求——毕竟“置换心理”的出现存在一些十分微妙的条件,个体的差别也会带来一些理解上的隔阂:正常的个体当然不会将自己和一把靠椅或者一张桌子进行置换(但对某些精神病人而言却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儿)。
在置换的条件上值得我们稍微深入一点:上面的括号内提到的例子——有些精神病人会将自己假想成某件常见的日常用品,并努力以他们所假设的、这件特定的日常用品的立场进行思考和活动。
这类症状显然比“动物妄想症”更令精神科医生们头疼。
我们不妨将这类症状粗糙地描述为——
“潜意识中置换功能的条件判断模块失灵”。
也即是说,这些病人和我们相比,能够进行置换的条件较反常一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较低些。
理解这点之后,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请看以下这张尸体照片:


注:请原谅我使用了如此恶心的一张尸体照片,
我还特意调整了对比度和色调以增强视觉效果。

好了,请不要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这张照片上。否则,当您离开屏幕去别处时,眼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寂静岭二中护士的站立幻像……
在看过这张照片之后,不论您的脑中是否出现了能被您感知到的置换行为,我都将用这张照片来解说正常个体在“惧尸心理”上之置换心理的出现条件——为了让我们的讨论顺利进行下去,请允许我此刻的武断行事。
大前提依旧是“同类的”——这点的深究涉及到我们用眼睛看世界的机理。可惜,若要阐明这个机理需要相当的篇幅:简而言之,双眼所做的事情极其有限,它们只是将一些反射光的亮度和波长不停地截取并传输到我们的脑中;而大脑,使用了大量复杂的机制和模块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分类、组装并输出。比方我们此刻环视我们的房间——它是如此的熟悉:这种熟悉感并不单纯是视觉带给我们的,其中还有经验和记忆在不停作用。我们看一扇门,大脑会提取记忆中对于“门”这个概念的所有经验(这和上面的“经验”所辖的范围不太相同),以及我们脑海中对于这扇“特定的门”的所有能够用到的记忆;然后和进行了初步分类之后、这扇门所给出的反射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却已经由最基本的经验将它与“环境”分离开来),并建立一个“对应”——这样我们才“看到”并“知道”:这是我房间里的一扇门;它可以关闭、打开;它可以用来阻止我那喜欢串门的邻居知道我在屋里做些什么……诸如此类的一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不是一下子涌出的,它们在“注意”过程之后,会经常以“回忆”的形式被逐项调用)。
回到上面的照片并参考刚刚所述的“看”的过程:
首先,红色是很容易引起“注意”的颜色,我们的大脑在初期处理时也就更容易将我们的“主角”和背景分离开来;然后,大脑调用了我们长时间以来所积累的、对尸体的相关经验(这里最好和“宗教影响和神秘主义作祟”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凶杀和犯罪(尸体头部暴露的血迹、尸体状况所暗示的非正常死亡)、腐烂和恶臭(照片中的尸体并未表示出任何会被处理掉的时间、地点之类的线索,并且很容易被判定为“正在腐烂中”)、可怕的鬼故事(由尸体想到“死去”,潜意识中保留的“灵魂存在”思想区域产生作用,曾经听过的许多鬼故事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被调用)……这些联想中的大部分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惧的。
既然“同类的”这个定语已经被我们的大脑附加在以上照片的主体——那具颇为血腥的尸体上,“置换”作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也就达成了。虽然我们并不在任何时候都优先置换我们的同类(这点和“注意”在某些时候所表现出的“调皮”个性颇有关系),甚至不见得会“如此显著地”(作者注:这个带括号的副词用来表示“置换”发生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识所能感知的程度——对于“‘置换’是否可以量化”这个问题上依旧存在着诸多疑点)进行置换,但“置换”这个模块的存在显然是对我们大脑在记忆这方面的相关功能有不少好处的——我们都知道,“参与感”能够显著地“加深印象”;同样的,惧尸心理中的置换会带来“恐惧因素的提升”。潜意识里,我们往往倾向于感受痛苦(有些人坚持这是由好奇心所驱使)——而这种倾向很多时候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具有强迫症倾向的。虽然这些“置换”会被我们的理性认为是“莫名其妙”,但我认为将它们描述为大脑的一种“惯性处理”更加合适:
提升感受是大脑进化致力完成的目标之一(笼统地以适者生存的理论来讲,提升感受当然是对竞争力的提高有好处的),在此前提下所构建的相关模块并不理会提升所带来的感受附加是否并不讨人喜欢——那些是“判断是否讨人喜欢”模块所要做的事情了。
相比较而言,对于动植物尸体,我们的大脑很可能也完成了一些“置换”的工作——可能是通过部分的“拟人化”,也可能是仅套用了“死亡”这个概念而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好了,在“置换心理”上我们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似乎也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现在该是时候对我提出的三个因素做一番总结了:

“对死亡这个未知概念本身的恐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造就并积累着“宗教影响和神秘主义的作祟”,由这两点所衍生的惧尸心理通过“潜意识中的‘置换心理’”得到提升和加强。

这样,我们也就找到了惧尸心理的症结所在:浅显地说,如果我们的祖先们对死亡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任何兴趣,并且用美妙可爱的童话创作来取代所有可怕的鬼怪和神灵故事;那么,这样积累至今,即使我们今晚需要和一具尸体同床共枕,我们也不会感到任何的恐惧和担忧了。
当然,这具尸体最好能新鲜干净点——否则那情形最终就如同我们同一只接近两米长的死去鲔鱼睡在一起一样,在忍受鱼腥味和可怕粘液的同时也会觉得无比的怪异吧。
注:以上的例子忽略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前提:因为之前所提的三个因素并非全部因素的概括,还有一些可能出现的因素(比方犯罪和侵害、相关的环境安全度评估等)没有归纳入内。因此,在“一具尸体”之前加上“自然死亡的”这个定语要好些。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4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46分


3,惧尸心理的克服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不怕尸体的——我的父亲曾提到在文革时期经常路过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并和同学们一道每日观察这具尸体的变化和腐烂的程度。几个月下来,慢慢由最初的万分恐惧变作最后的习以为常,发展下来,现在也坦诚“不怎么害怕尸体了”(但在某些环境下还是会有恐惧的——请注意上节末尾注释中所提到的“可能出现的因素”)。
我父亲的例子是一个明显的“惧尸心理的克服”的例子。
我此刻很想列出我的一位学医的同学由最初入学时的害怕尸体到最后可以双手举着一只泡有一颗成年人头颅的福尔马林瓶拍照的实例,但我又立即想到另外的一个例子,而这个新的例子显然对我们的讨论更有好处:
恐血症的例子。
心理学上治疗恐血症的方式,多半是先通过催眠疗法找出患者的病因(普遍的病因通常和儿时的某些和血相关的可怕经历脱离不了干系),然后再用暗示和放松疗法(有些时候需要辅以药物治疗——比方结合valium或者巴比妥类药品)引导患者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战前西欧曾有一种对恐血症的新兴疗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医师先给恐血症患者注射镇静剂,然后让患者看一小片血液试样,逐渐增大血液的量直到患者表示无法接受为止。
重复上述步骤并逐渐减少镇静剂的用量,通过比较每次患者所能接受的血液的量的上限来判断患者的康复程度;当患者能够在小部分依赖甚至不依赖镇静剂的情况下接受正常人所能接受的血液的量时,即可宣布患者的恐血症“已经治愈”。
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坏处——如果没能把握好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镇静剂的量,导致一开始给患者看到的血液超出了患者心理上所能承受的极限,患者可能会受到不小的惊吓,甚至诱发精神分裂和癫痫。
这个具有正反两面例证的恐血症患者例子将成为“惧尸心理的克服”的良好类比。
首先,克服惧尸心理最好的方式便是“习惯”——正如以上两个例子中所提到的一样。
要克服惧尸心理,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我们的“惧尸心理”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根据第二节中得到的经验,可能需要先验证我们是否害怕非同类高等动物(比如猫狗)的尸体。不论您的具体情况如何,以下这点都是在克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
从只产生些微不适的尸体开始,循序渐进。
可以先看一些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尸体照片(比方解剖报告中,尸体解剖前的一些记录照片——医学院的文献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照片,挑一些没有太多表观病征的病理解剖资料比较明智),如果害怕可以邀几个也想克服的朋友一起看(我承认这样的情景很有些好笑-_-!)。
稍稍适应了之后,尝试一个人看。
然后要做的不是将手中的文献一页页地往后翻,而是在网上看看出现早期尸体现象的一般照片(作者按:界定一下,通常死亡二十四小时以内的尸体看上去不那么招人反感),从多人看到一人看,与之前类似。
习惯之后,再看更“刺激些的”。
我这里给出一个推荐的顺序(具体到个人可能会有些不同),希望可以做做参考:
(注:一具给定的尸体可能具备多个下面所描述的特征——比如上面给出的照片)

未解剖的没有太多表观病征的尸体照片,窒息死或被较低电压电死的尸体照片
木乃伊和白骨
出现较“温和”早期尸体现象的照片
有一个或数个不超过十厘米创口的尸体照片
有一个大创口的尸体照片(比如开膛的尸体,创口用粗线缝合)
非躯干及头部小部分缺失但基本不影响面容(比如手足耳等)的尸体照片
头部整个缺失的尸体照片,不特写创口
四肢发生严重变形的尸体照片
头部或四肢缺失的创口特写
面部器官(如眼及脸部三角区等)变形或缺失的尸体照片
躯干大创口特写,器官基本保持完好
躯干大创口特写,器官有一定程度的外溢
呈现巨人观\被水浸泡而浮肿发黑\被高压电电死或被火烧死的尸体照片
……

我们还是应该考虑一下“正常人所能接受的血液的量”——患者们当然不需要被治疗到能够“直面满屋满墙壁满地板流淌的鲜血”的地步;同样的,我也不打算将上面的这个顺序无限制地升级下去:能够接受最后的一条的朋友,基本上就能坦然面对网络上所出现的大部分尸体照片了。当然,如果你对变态杀人的现场感兴趣的话,以上的顺序只能比作“初级班课本的前言部分”……
另外请记住,看照片和真正去看一具摆在眼前的尸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就好像看电视里的老虎捕食和与两只快到就餐时间的狮子共处一笼的区别一样——我因此推荐大家,没必要的话,最好不要混进解剖室看法医朋友们解剖尸体:某些心理上的潜伏疾病很可能因此而被激发(比如,激发你脑中潜在的恋尸癖倾向)——请回想上面提到的,治疗恐血症失败的例子。
社会并不排斥惧尸心理,适当的惧尸心理也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便;相反的,完全不害怕尸体在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别人可能会觉得你的性格很怪并且相处困难。而且,一个人人都没有惧尸心理的社会也会使凶杀案和连环杀人的发生率大大提高的(至少在目前的人类阶段上来看)。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就是以上“操作不慎”所带来的后果。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5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48分


4,恋尸癖浅析
“感知但克服”广延之后,可能会和另几条线段(比如强迫症)相交于一点——我们得到一个新的特征点,很多人愿意将这个点称作“恋尸癖”。
上一节中谈到惧尸心理的克服,所要做到的是对尸体的“习惯”。实际上,很多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并不见得就有恋尸癖(比方法医、殡仪馆美容师等),而不经常接触者却可能有恋尸癖的“潜质”。
这样的说法难免空泛——这里就又有一个例子:
我的一位网上朋友(我是在某个病理学论坛认识他的,其人是论坛一个法医相关栏目的版主,本人据称是南方一所军医院的法医),有一次在和我聊天时说到,他喜欢收集尸体小指的第一截骨头。他的“收藏品”的照片我看过,是一些处理得十分干净而小巧精致的小指骨,用放古钱币的小锦盒盛装。
他的女友和同事都不知道他的这项嗜好(我不知道这种行为在他们的行业内是否非法,也不便过问),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收藏取向很奇怪。对于此点他这样说:
“我也不知道,但看到小指骨似乎就有一种受到诱惑的感觉,并不觉得眼前的是尸体。”
上面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恋尸癖是一种变相的恋物癖。
其实那位网上朋友的喜好,也只是收集尸体上的一小部分,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他其实不是真正的恋尸癖。那么,我想请问,在大家的眼里,究竟怎样才算是恋尸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很多,比方“喜欢尸体,对尸体寄予一份特殊的、有如爱情一般的感情。”嗯,能被认同的定义往往都很宽泛,不是么?其实这个定义也有些太柔和了——藉由接触尸体而获得快感(很多时候被解释为性快感)的一种心理变态,我查到的一个定义是这样的。
“受到诱惑的感觉”是一种明显的强迫症诱因,强迫症患者往往因为无法抑制住自己意识中想要做某件事的冲动,而“被迫”去做某件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案例:一位青年是工作于某家医院停尸间的学徒(这个例子出现在我的侦探小说《幽灵停尸间》中),某次偶然情况下他握着一具女性尸体的左手偷看某位医生和一位他仰慕的护士偷情而产生了快感。之后他常常想要握住尸体的左手,每次他一看到尸体,注意力就集中在尸体的左手上,并且非常想去握住它——而之后他总是想尽办法满足自己的愿望:握住自己想握的那只左手。
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很可能让他最终杀死最开始的那个护士并握住她的左手(笑)——但如果那个护士因为意外死去了他却又完全没办法握住他真正想握的左手,他可能会变成连环杀手并专门收集左手来满足自己的快感,却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当然,合适的治疗是有用的——如果他接受的话)。
这个例子扯得有些远——但却在情节上很好地表达了不太好描述的东西:恋尸癖的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需要进行初步的总结了:
1, 恋尸癖一定在能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中发生;
2, 恋尸癖是一种强迫症、一种变相的恋物癖;
3, 如果持续满足恋尸癖产生的“要求”,病情很可能会逐渐恶化
一定有人会对第一点提出质疑,比方说自己“很喜欢看尸体照片”或者自己的某位朋友比较喜欢黑色文学提到尸体的时候总是有“淡淡的感伤和喜悦”甚至梦到自己在梦中和尸体亲热等等——我只能说,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附庸风雅”的无病呻吟(毕竟,“恋尸癖”这个词听上去很cool,不是么?就好像某些人喜欢拿弗氏说事一样(笑)),那是其他的心理疾病了;其中少数可能具有恋物癖的“潜质”并有将相关的注意力往尸体上转移的可能,可惜那并不等同于有恋尸癖——当想象的力量最终不能创造拥抱一具真实、冰冷的尸体的胆量时,就不成其为恋尸癖(然而胆量是可以锻炼的——这也是我在第三节强调“习惯”不能太过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是最初的定义,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点,可惜只在一个假想的例子中提到了可能的恶化(网上那位朋友的兴趣似乎目前还是停留在收集那一小截骨头上——虽然我可以假设他在看到某位活人的小指后产生了无法遏制的冲动-_-!)。反复满足“要求”就如同药理学上产生抗药性的机理,也和第三节中克服惧尸心理的方法类似——人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潜意识总是诱导人们往“终极目标”渐渐靠拢,强迫症的恶化又导致人们无法及时制止这种潜意识蔓延到思维的每一个角落:严重的恋尸癖如果不加控制,往往会造成悲剧性的结果。
再回到“恋尸癖的形成”这点上,继续分析下去。“经常接触尸体”只是外因,内因可能和很多心理书中所描述的类似——患者性格孤僻内向,被活人社会所排挤,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潜在的领导欲和支配欲;而在和尸体的“交流”中,由于尸体能够“绝对地”服从患者的意志,患者的欲求不满得到满足,“与尸体交流”逐渐被潜意识解释为满足的唯一途径,从而达成症状。
重申一遍——没有与生俱来的恋尸癖,即使是那些经常出现在相关电影(如《入侵脑细胞》)中的、最初并未接触尸体的连环杀人者兼恋尸癖患者也是在和尸体的接触中“感染”恋尸癖的。这点和我对同性恋所抱持的态度一样——性取向和恋尸癖并不雕刻在基因上。
任何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有其导因——给出这个结论只表示我永远都不会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和狭义宿命论者。
至于治疗的方法,和治疗强迫症及恋物癖的方法类似,主要围绕着注意力的转移和精神药品的搭配,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全文完)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6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4日23点50分


后 记
我很荣幸我们漫长的讨论可以在这里暂告一个段落。几个夜晚的不眠不休造就了这篇刚刚过万字的小东西,我很想将他称为“学术讨论”以满足一下我小小的虚荣心——但我知道这不算是什么学术的东西,至多算是一个爱好者以自说自话的方式进行的闲聊而已。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能够注意到,我的讨论始终遵循一个原则——构建某些基本的、值得大部分人信服的定义和假设,然后围绕着这个假设推而广之。这样做很符合一般学术讨论的规则:怀疑一切是好的,但我们毕竟必须容纳一些东西,否则在不断的推翻和重建中,任何讨论都无法进行下去。
我很愿意有读者能和我谈谈类似的东西,比如推理/恐怖小说的分类、恐怖因素的感知等等;我也更希望有读者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些小东西,投稿并刊登在我们的杂志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底限的,交流可以互补和提高,还可以结识不少同好,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的参考书籍除了文中提到的那几本外,尚有《药理学》(北医大出版/第13、14、15章)、《惊人的假说》(克里克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著)、《视觉觉知(VisualaWareness)》(克里斯多夫著)、《逃避自由》(弗洛姆著)等。
以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东西。
By文泽尔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泡沫剂不学无术打开泡沫剂的博客
7 楼: Re: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 07年08月15日12点33分


楼主没有恋尸癖,鉴定完毕。

PS:此文,很好~:e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在笑,人类在思考……  
 
                           ——推门无聊男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tl小律师打开tl的博客
8 楼: 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07年08月15日12点44分


不管怎么样
对于LZ我还是很敬佩滴~~
顶~







推门,其实一直都在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文泽尔文泽尔打开文泽尔的博客
9 楼: Re:Re:Re:[原创]从惧尸心理... 07年12月18日19点08分


【泡沫剂在大作中谈到:】

>楼主没有恋尸癖,鉴定完毕。

>PS:此文,很好~:e
:D都冲到第三页了






《荒野猎人》已上市....连作集《穷举的颜色讲义》已完成..10年上市.
ohne dich ist unsere wohnung klein und seelenlos...60 meter einsamkeit.. im quadrat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诚心写作.少动舌头/查书考证.勿信网络/钻研技术.少看小说/行万里路.行笔自丰/踏实今日.早成正果
      

BLOG交友链接:用豆瓣的请链入下面链接,根据爱好情况看是否加好友..谢谢
http://www.douban.com/people/wenzel/
文泽尔读者群:71410752,欢迎加入..^^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shbt8274玉藻打开shbt8274的博客
10 楼: Re:Re:[原创]从惧尸心理到恋尸... 07年12月18日20点55分


【文泽尔在大作中谈到:】


>以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篇东西。
>By文泽尔


很好,很强大






如果不能打开黑箱的话,真相未必只有一个
当推理不再有效的时候,科学将替代神探的位置
QQ:272599813


妖狐玉藻,技术型推理迷,喜欢植物,欢迎骚扰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1页/共2页(总计18个回复) 下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