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技术交流   【版主】:癫癫,残雨画桥,夜云 字体大小:
[1] [2]1页/共2页(总计11个回复) 下页
主 题: 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画像(人气:2582)
 小叶子小叶子
1 楼: 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画像 06年09月21日12点27分


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
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

  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

  “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

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马加爵就是第二种。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马加爵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别人问他杀了同学是否后悔,他曾经说后悔。但我认为那不是真话,他连续三天杀人,如果后悔他会停下来。

  尽管如此我认为他还是一个有正常情感需求的人,他在逃跑过程中录下磁带,这一行为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渴望别人了解他。尽管磁带是给自己的家人,这就和杨新海杀人案不一样。杨新海完全是一种犯罪人格,不需要和别人交流。但马加爵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正常的人,而且情感还很丰富,但是他却没有表现出来,或无法表现,这中间存在一个技巧和能力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如果在情绪累积过程中一旦外在出现一个干预,这场悲剧很可能就能避免。这也是我遗憾的原因,现在很多大学生个性上和马加爵有类似的问题,所以分析马加爵的心理更在于避免其他遗憾的发生。

  ■“心理画像”

  李玫瑾不在案发现场,也没有见到马加爵本人,这个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专家的分析是否可靠呢?

  在杨新海跨4省抢劫、强奸作案25起、杀67人一案中,李玫瑾曾经对杨新海作过心理画像,事实证明李玫瑾对杨新海身高、年龄、犯罪背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准确的。

  在中国从事这一工作的人还非常的少,但在犯罪心理学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描述罪犯人的特征对犯罪人格和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如同指纹和调查访问一样是现代侦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这一形式被国人熟知是因为1990年代影片《沉默的羔羊》的放映,它不仅包括对未知对象的塑形,还包括逮捕他们的技巧、相关案件的评判以及辨认出罪犯后的审讯和检举策略。

  在美国早在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批准,在

1980年代就已经普及起来。

  《沉默的羔羊》中联邦特工杰克·克劳福德的原型就是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调查支援部门的负责人约翰·道格拉斯,他也是联邦调查局里第一个全职作心理画像的特工。他曾经运用这种方式为抓捕美国多件连环杀手案件凶手立下汗马功劳。

  李玫瑾和道格拉斯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他们都没有到过现场,如何分析出这些除了最终的犯罪行为以外对普通人来说一无所知的东西的呢?

  道格拉斯说过:“因为我在联邦调查局工作20多年,致力于杀人犯和暴力违法者的研究,尽管每个犯罪都是很独特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总是可以归入某种模式。”

  李玫瑾说:“在进行了一段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后,就可以在知道犯罪人行为特征的情况下,通过犯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对未知犯罪人进行人格特征的描述,圈定出他的家庭特点、行为习惯。”

  无疑,这对于侦查破案来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部门缺失: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

  “就像医院的医生一样,如果出现一个典型的但很少见的病例,而有关研究专家却不能去研究,实在可惜”。李玫瑾在杨新海案件告破以后并没有见到杨新海本人,不能不说是一大恨事,而这是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罗大华教授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各地公安机关忙于对案件的侦破,能提供给研究者的资料也许还没有提供给记者的多。”

  心理画像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因为如果没有前期的研究,期待它对侦破能发生奇效是不可能的。

  20年前,道格拉斯与他的搭档罗伯特·雷斯勒开始调查访问数百名美国最残忍的、已经被认定的强奸犯和杀手,以记录和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他所寻找的不是证据,而是信息。此后,每一个在美国被裁定的系列杀人犯、爆炸犯、刺杀凶手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都给罪犯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正是这些资料反过来又为心理画像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后他们建立了行为信息库,出现一个新的案件时,就可以迅速查出以前相类似的案件来。

  “早在1978年,我就意识到要弄清楚罪犯的唯一途径是弄清楚在罪犯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找出这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问罪犯本人。”如果理解了上面道格拉斯这段话的意思也就可以清楚见不到犯人对于一个研究者意味着什么。

  “像马加爵、

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
杨新海这样的案子不是随时都可以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像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案例那样随时到课程上就可以找到,不可能期待这种案例的发生,也不可能通过做实验的手段引发犯罪,只能遇到这样的案例时才能进行分析。”

  李玫瑾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资格”。

  根据李玫瑾介绍,目前她研究经费非常缺乏,申请项目经费非常难,项目的审批中,犯罪心理学以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立项都很难,法学一篇论文都可以申请一个项目,但是犯罪心理学却不可以”。另外一个困境是,“我去当地公安部门一定会配合我的,但是我还是‘师出无名’”。目前各地方公安部门已经意识到心理画像的意义,主动找到她进行分析。

  而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中一部分和中国一样是大学教授,但是最重要的一些研究者却属于联邦调查局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建立,中间几经易名,在道格拉斯担任负责人期间,被称作侦查支援部,建立之初是为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作犯罪心理学的培训,后来职能逐渐扩展到提供咨询,以支援方式,作为工作人员介入案件侦查。

  在审判过程中,专门研究犯罪行为的人在法庭上作专家证言的情况在美国也已经出现,“行为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法庭也会予以考虑。这种变化也能展示出犯罪心理学发展在司法领域的深远影响。

  而现在中国李玫瑾们的梦不过就是可以立项成功,拿到研究经费能够在大学里从事研究而已。

  ■监狱报告:罪犯心理评估系统

  “我们在1994年的时候就开始搞罪犯心理评估系统了,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项目也是刚刚开始。”罗大华向记者介绍。

  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在押犯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无疑是犯罪心理学者能够采取的最好的一种研究方式。李玫瑾认为,道格拉斯的优势,就在于很多杀人、强奸等恶性犯罪的罪犯人被判刑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执行,有时案子从审到执行要拖几十年,于是在这期间,研究人员就发现和掌握了大量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尽管中国的犯罪心理学者还没有对恶性犯罪——比如杀人案件的罪犯——面对面访谈的机会,但是对其他在押犯人的心理调查已经展开。

  罗大华所说的这个罪犯心理评估系统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分量表。

  据罗大华介绍,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是个性分测试量表,这个量表使用范围很广,当犯人入狱以后就要经过个性测试,看犯人的个性结构如何,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个盗窃犯,他是因为图财盗窃呢,还是有心理问题,通过测验就可以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在改造中和刑满释放之前也都要用这一量表进行测验,获取相应的信息。

  而即使是这一量表目前也只处在试用阶段。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监狱在试用,量表里面的题目几经筛选,从最初时的8000多道,到现在的140题,这中间经过了十年的时间。

  “一个分量表的设立反反复复修改,到最后真正成形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进度的缓慢也和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都有自己的工作有关系,如果有专职人员,3年就能完成。”罗大华说。

  和李玫瑾的研究不同,罗大华进行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更侧重于犯罪心理的矫治,而李玫瑾更注重在刑侦中的应用。

  “但是我们方向都是一致的,犯罪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预防”,两个人都表达出同样的心愿,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足够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马加爵的案件也许就根本不会出现。

2页

来源:互联网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谁说这就是界限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老炊老炊打开老炊的博客
2 楼: Re: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画像 06年09月21日16点59分


想起了有西川有西小说46号密室中的一个名词:临床犯罪学者。
这篇文章不错。犯罪者的心理是有章可寻的,这也是推理。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wangjiajun小白龙打开wangjiajun的博客
3 楼: Re:Re: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 06年09月21日20点41分


他的幼年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推门双星命犯孤星



左庶探案----人生三部曲《屠炭人生》《胶片人生》《魔幻人生》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无花果的klmy
4 楼: Re: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画像 06年09月25日02点01分


【小叶子在大作中谈到:】

>马加爵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别人问他杀了同学是否后悔,他曾经说后悔。但我认为那不是真话,他连续三天杀人,如果后悔他会停下来。
*******这种后悔可以是事后的后悔,当时杀第一人后就骑虎难下,干脆把仇都报了,这种心理支持下,就算杀一人后有悔意,也觉得反正杀一个也是杀,杀四个也是杀。
******他杀人,不是因为同学说他作B,而是因为同学说话很难听,侮辱了他,侮辱人有时和杀人差不多,马加爵受不了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发泄。

>李玫瑾不在案发现场,也没有见到马加爵本人,这个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专家的分析是否可靠呢?
*************第一人?谁给李教授这个称号?现在的媒体脑子和笔都坏了,凭什么称李为第一人呀?我不知道李教授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第一人。

>在杨新海跨4省抢劫、强奸作案25起、杀67人一案中,李玫瑾曾经对杨新海作过心理画像,事实证明李玫瑾对杨新海身高、年龄、犯罪背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分析都是准确的。
*********事实上,这种分析的准确是没有用处的。范围太大了,无法根据分析去找凶手。美国心理画像最先出名就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对一个连续多年的多起爆炸案的作案人进行分析,事后证实非常准确,但是,事前想要利用这个分析找凶手几乎不可能。就比如我们说某个凶手“心狠手辣”一样,各位,你怎么才能去找心狠手辣的一个人呢??现在,心理画像与寻找凶手怎么样更有机的联系起来是个大问题。

>在中国从事这一工作的人还非常的少,但在犯罪心理学研究比较成熟的美国,描述罪犯人的特征对犯罪人格和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如同指纹和调查访问一样是现代侦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是比中国在这方面研究的更多,更成熟悉,但这种成熟是相对而言,也许在全球美国是最成熟的,但相对于犯罪心理分析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成熟这个程度。
******一段时间,心理分析在美国被神话,不仅象指纹和调查访问一样被视为现代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到法庭当证据使用,但是。越来越多的案例,使得法庭对心理分析重新评估。这种分析,是从大量统计资料中得来的,存在特例,还无法达到指纹或DNA那种几乎无特例的情况(几十亿分之一的相同)。并且,心理分析人员的个人水平对分析起到关键作用,个人因素起的作用较大,十个心理分析人员可能会有数种不同的看法,所以,心理分析渐渐走下神坛。只能作为参考。

>李玫瑾说:“在进行了一段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后,就可以在知道犯罪人行为特征的情况下,通过犯罪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对未知犯罪人进行人格特征的描述,圈定出他的家庭特点、行为习惯。”
  无疑,这对于侦查破案来说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些分析对侦查破案无法起到重要作用,因为这些分析可操作性太差。比如说:可能是单亲家庭,穿着保守,衣着收拾干净整齐。这些描述可能很准确,但是,却无法让警察根据这些描述去找凶手。描述不好把握,范围太大。

>李玫瑾在杨新海案件告破以后并没有见到杨新海本人,不能不说是一大恨事,而这是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者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罗大华教授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各地公安机关忙于对案件的侦破,能提供给研究者的资料也许还没有提供给记者的多。”
*******美国最初也很难开展,但美国研究较成熟后,各国跟进,国内不仅李玫瑾在研究,公安部王大为教授也在研究。不过,大家的起步都很晚。李玫瑾曾经翻译过美国一个心理分析强人的书,厚的很,88元,但是,看后觉得真的不怎么样,通过他的书,P也学不到,也没有了解太多内容。最关键的是,我人为翻译的不好,已经达到看着中文不理解文意的地步。呵呵。

>20年前,道格拉斯与他的搭档罗伯特·雷斯勒开始调查访问数百名美国最残忍的、已经被认定的强奸犯和杀手,以记录和分析他们犯罪的原因。他所寻找的不是证据,而是信息。
******这种只研究数百名样本的方法,注定因为样本太少而特例太多。李昌钰同志说行为科学组的工作在美国已经不象以前那样被人相信了,因为有太多的案子他们犯了错。呵呵,想想,曾经辉煌到可以作为法庭的证据,现在,也从法庭下来,从新回到为侦查提供参考的恰当位置了。原来美国人也走错路,也不是很聪明吗。
******虽然样本少,但是,这种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学习。

>“我去当地公安部门一定会配合我的,但是我还是‘师出无名’”。目前各地方公安部门已经意识到心理画像的意义,主动找到她进行分析。
*******主动找李教授分析是好事。李教授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做出成绩,让人刮目相看,这样才利于申请项目或资金。美国佬也是这样搞起来的。不能怪上级部门不重视,而是,这个专业还没有什么值得上级重视之处。

>在审判过程中,专门研究犯罪行为的人在法庭上作专家证言的情况在美国也已经出现,“行为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法庭也会予以考虑。这种变化也能展示出犯罪心理学发展在司法领域的深远影响。
**********上面说了,李昌钰说行为证据出错太多,已经不为人们迷信了。法庭上当证据,已经是过去式了。不知这个文章是何时写的,可能美国那里发生这种事要过几年中国才能听说吧。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小叶子小叶子
5 楼: Re:Re: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罪心理... 06年09月25日09点49分


【无花果的在大作中谈到:】


>*******美国最初也很难开展,但美国研究较成熟后,各国跟进,国内不仅李玫瑾在研究,公安部王大为教授也在研究。不过,大家的起步都很晚。李玫瑾曾经翻译过美国一个心理分析强人的书,厚的很,88元,但是,看后觉得真的不怎么样,通过他的书,P也学不到,也没有了解太多内容。最关键的是,我人为翻译的不好,已经达到看着中文不理解文意的地步。呵呵。

这本书是《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吧,由(美)布伦特·E·维特所著

>**********上面说了,李昌钰说行为证据出错太多,已经不为人们迷信了。法庭上当证据,已经是过去式了。不知这个文章是何时写的,可能美国那里发生这种事要过几年中国才能听说吧。
具体是什么时候所写,我也不忘记了,应该是一二前的东西了吧。

犯罪心理分析在案件的侦破上会有一定的作用,至于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这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
犯罪心理的研究,可能用在防治犯罪方面能起的作用会更大吧。








谁说这就是界限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无花果的klmy
6 楼: Re:Re:Re:马加爵心理分析与犯... 06年09月26日03点28分


【小叶子在大作中谈到:】
>这本书是《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吧,由(美)布伦特·E·维特所著
***********就是这本书,你也买了吗?一起默哀三分钟吧,我忍着无法读懂的痛苦坚持看了大半本,想从中找到88元的价值所在,有点难。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看不懂的可能别人都看的懂。这本书,作者写的不好,不能算专业著作,翻译也不好,直译而非意译,有些专业词汇也翻译错了。当然,能翻译就很强了,佩服极了,能翻译好就更好了。

> 犯罪心理分析在案件的侦破上会有一定的作用,至于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这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
> 犯罪心理的研究,可能用在防治犯罪方面能起的作用会更大吧。

*******这方面国内很多人在研究,美国是采访数百位连续杀人犯,然后按统计学分析的,样本太少,虽然大多数人可能符合,但比较多的少部分人不符合,这个分析的错误率就太高了。再加上分析者的个人水平,错误率更高了。对于美国所说的“专家”,我在上面说的88元的这本书中有所领略,他们的专家和我们的意思不同,我们是指水平很高人某专业人士(当然有假的),他们是指从事某专业的专业人士。书中提到某位痕迹专家根据尸体上一个创口认定了凶器。呵,只能说这个专家虽然从事这个专业但实在是太不专业了。所以,他们所说的“行为分析专家”是否水平够高,也不敢保证呀。
*******国内研究者有,法医界也有。但与他们统计学研究方法不同,更多的是根据现场的痕迹、物证等信息进行分析。凶手的心理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在犯罪现场留下痕迹、物证,我们要做的是反过来,从现场发现的痕迹、物证反推其行为,再从其行为反推其心理。这个说法不是我发明的,是某个或某些聪明的法医发明的。我只是学习一下。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那套方法猜的成份更大些,中国的方法更靠性更大些。这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都对,欢迎批评。另外,我对推门很多“猜测”式推理一直看不顺眼,呵,当然,我也不是推理高手,但至少不要把猜当推理,推理还是要有依据才好。分析凶手其实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小叶子小叶子
7 楼: Re:Re:Re:Re:马加爵心理分... 06年09月26日10点19分


【无花果的在大作中谈到:】

>【小叶子在大作中谈到:】
>>这本书是《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吧,由(美)布伦特·E·维特所著
>***********就是这本书,你也买了吗?一起默哀三分钟吧,我忍着无法读懂的痛苦坚持看了大半本,想从中找到88元的价值所在,有点难。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看不懂的可能别人都看的懂。这本书,作者写的不好,不能算专业著作,翻译也不好,直译而非意译,有些专业词汇也翻译错了。当然,能翻译就很强了,佩服极了,能翻译好就更好了。
呵呵,这书我没有买,也买不起。除了工具书(字典)外,我还没买过超过50元书。因为IC那边有讲这书,所以我知道一点。

>> 犯罪心理分析在案件的侦破上会有一定的作用,至于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这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了。
>> 犯罪心理的研究,可能用在防治犯罪方面能起的作用会更大吧。

>*******这方面国内很多人在研究,美国是采访数百位连续杀人犯,然后按统计学分析的,样本太少,虽然大多数人可能符合,但比较多的少部分人不符合,这个分析的错误率就太高了。再加上分析者的个人水平,错误率更高了。对于美国所说的“专家”,我在上面说的88元的这本书中有所领略,他们的专家和我们的意思不同,我们是指水平很高人某专业人士(当然有假的),他们是指从事某专业的专业人士。书中提到某位痕迹专家根据尸体上一个创口认定了凶器。呵,只能说这个专家虽然从事这个专业但实在是太不专业了。所以,他们所说的“行为分析专家”是否水平够高,也不敢保证呀。
>*******国内研究者有,法医界也有。但与他们统计学研究方法不同,更多的是根据现场的痕迹、物证等信息进行分析。凶手的心理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在犯罪现场留下痕迹、物证,我们要做的是反过来,从现场发现的痕迹、物证反推其行为,再从其行为反推其心理。这个说法不是我发明的,是某个或某些聪明的法医发明的。我只是学习一下。
我们现在知道的知识99.9%都是学来的,能自己发明东西的人毕竟很少,反正学到了,就是自己的。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那套方法猜的成份更大些,中国的方法更靠性更大些。这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都对,欢迎批评。另外,我对推门很多“猜测”式推理一直看不顺眼,呵,当然,我也不是推理高手,但至少不要把猜当推理,推理还是要有依据才好。分析凶手其实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哈哈,其实我有时也是猜测。猜测和推理有相同的地方,问题只是这猜测和推理的结果,是凭空想像的,还是从已知的证据而得出的。至于结果是否正确,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谁说这就是界限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脑细胞脑细胞
8 楼: Re:Re:Re:Re:Re:马加爵... 06年09月26日13点56分


中国古代就有句:相由心生,相由心生.
这还是有道理的,美国的有些片子很多都用到心理画像.找作案动机的时候还是有用的.
找到动机,就可以缩小嫌疑人范围.对破案当然是有帮助的.






查无此人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小叶子小叶子
9 楼: Re:Re:Re:Re:Re:Re:... 06年09月26日14点17分


【脑细胞在大作中谈到:】

>中国古代就有句:相由心生,相由心生.
这个应该是身体表征与犯罪,而不是心理画像。
>这还是有道理的,美国的有些片子很多都用到心理画像.找作案动机的时候还是有用的.
>找到动机,就可以缩小嫌疑人范围.对破案当然是有帮助的.






谁说这就是界限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脑细胞脑细胞
10 楼: Re:Re:Re:Re:Re:Re:... 06年09月27日11点19分


恩咯!可能是吧,不管怎么样。我认为用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比单一的方式解决问题,更有用点。






查无此人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1页/共2页(总计11个回复) 下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