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 [2]1页/共2页(总计13个回复) 下页
主 题: 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阅读克里斯蒂(人气:1567)
 bcbulang边城不浪
1 楼: 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阅读... 03年02月05日02点04分


我喜爱侦探小说是有“家学渊源”的,我母亲自己就是个侦探小说迷。虽然她的品味令我不敢恭维(她是个杂食动物,连琼瑶的小说也看得津津有味),但毕竟是同道中人,所以也不会反对我看什么闲书。母亲很喜欢闲聊,有一次跟我说起她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两本精彩绝伦的侦探小说,一本是《希腊棺材之谜》,另一本就是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时我读初三,还是第一次知道克里斯蒂这个名字。第二天我直奔校图书馆,挖地三尺才找到了一本署名克里斯蒂的又破又旧的《悬崖山庄迷案》。如获至宝的我一路笑着把它捧回家,那股傻劲直到现在还是忘不了。

初次阅读的感受已经淡忘,只记得到结局处大大地吃了一惊,印象中似乎更喜欢另一本同时借到的江户川乱步的《女妖》。此后两年内我遍访全城书市,希望可以找到久负盛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但每一次逛书店都是失望而归。直到读高二时,我在一家并不起眼的书店中看到了一排名字千奇百怪的黑皮书,当时我心中一颤,仿佛心有灵犀,我预感到将会看见我梦寐以求的那几本小说。果然!那一套书是克里斯蒂的盗版全集,每两部小说合为一本书,在那里面我找到了心仪已久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阳光下的罪恶》。我急不可待地把它们从书架上拿下,好像全书店的人都要跟我抢它们似的。结帐的那一刹那我觉得好像全世界的阳光都洒在了我的身上,嘴都笑得合不拢了。

回到家中,沐浴更衣后,拿起《东方快车谋杀案》开始朝圣之旅(当时的我真有如此感觉)。看到一半时,我已经把书里的人物全都怀疑了一遍,心想无论结局怎么奇峰突起,也是不可能让我意外的了,但真正看到结尾处,还是被惊得目瞪口呆。迄今为止,我还是坚信这本书是克里斯蒂所有小说中结局最让人意外的一部。《阳光下的罪恶》中犯罪手法的关键点被我一早看穿了,读到结局时便没觉得有什么震撼。与《阳光下的罪恶》合在同一本书中的另一部小说是鼎鼎大名的《无人生还》,但当时孤陋寡闻的我并不知道这是克里斯蒂最受好评的一部书,还以为这本书是类似促销的那种“1+1”的附赠品。于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翻开了这本侦探小说。

开头部分的沉闷几乎让我放弃阅读,但还好我挺过来了。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渐渐发现我在欣赏一本无论从谜题创意,故事结构,细节刻画,气氛营造,心理描写方面都可称完美无缺的侦探小说。单论谜团它就足够吸引人:十个人被邀请到一个孤岛上,最后全部死光,则凶手为谁?作家变幻莫测的笔法给小说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命运”之重负好似压在每一个出场人物甚至每一个读者的心上。似有若无的暗示,繁乱无序的线索,勾心斗角的比拼,阴森恐怖的气氛,步步紧逼的情节,都明白无误地让读者意识到他读到的是一本杰作。我读的是如此投入,以致丝毫没注意到天色已微微泛白。最终的凶手我虽早有怀疑,但我始终看不透他的作案手法,还是栽在了克里斯蒂的障眼法之下。阅毕全书,我心甘情愿地承认这是我看过的所有侦探小说中最吸引人的,最让人放不下手的一部,尽管它有着一些难以弥补的漏洞。这个想法迄今未变。论本格趣味之深淳浓厚,谜题设计之异想天开,情节之千回百转,气氛之压抑逼人在克氏本人小说中也不作第二本之想。这种小说,克里斯蒂自己也只能写出一部。

后来的发展顺理成章。我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克里斯蒂小说,虽然再也没有一本能带给我象《无人生还》般的冲击,但在数年的索书生涯中,我也着实看到了不少佳作。《底牌》和《长夜》就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作品。前者和《哑证人》.《葬礼之后》同属于典型的克里斯蒂风格,轻松幽默,把谋杀案作为一个茶余饭后的有趣题目交给读者,线索复杂却不散乱,矛头指向千变万化,嫌犯人数虽少(只有四个)却无损其悬疑性,风格自然圆润,结尾爆出惊人转折。波洛洞察人性,直指人心,比在《金丝雀杀人事件》中同是用桥牌心理学破案的菲洛万斯高出不知凡几。《长夜》中没有著名侦探登场,比起《ABC谋杀案》.《古墓之谜》等名作也缺少了丝丝入扣的推理和悬疑紧张的剧情,布局结构还是作家炒了自己作品的一顿冷饭,但它无疑能给初读的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它的“异类”。这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女主人公爱丽好似希腊悲剧中的那些时运不济的英雄(虽然她没立下任何丰功伟绩),同样是身背“命运”之重负,同样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不同的在于希腊英雄们为的是事业和信誉,而我们的小女子只是为了一段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 “你那样看着我,就好像你爱过我似的。”当爱丽笑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微微一颤,好似已经瞥见了那令人心酸无奈的结局。男主人公的形象也塑造得颇为生动。我相信此人是爱过爱丽的,但是他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对事物好坏的判断标准与常人不同,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这种人就算真的沉入爱河,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利益和面对的困境,这使他的爱情天生就蒙上了一层“不洁”的色彩。整部书中透出的浓烈的悲剧色彩使它区别于一般的类型小说,也是它赢得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和《长夜》布局相似,旨趣却大相径庭的《罗杰疑案》虽是名作,但我在网上曾不小心看过此书答案(实乃一大憾事),看书时的乐趣就少了一半。《谋杀启事》是我看的第一部马普尔小姐探案,创意值得激赏,可惜结局又过早被我猜中,使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佳。《幕》在我看来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不是由于它对侦探的处理使我不满(相反我认为克里斯蒂做得很对),而是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而言,它没有带给我任何的阅读快感:所有的一切,包括元凶首恶,全都一目了然。《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因同样理由被我划到二流作品中。总的说来,克里斯蒂的名作给我留下好印象的反而不多。个人认为克氏作品的TOP TEN 应该是以下十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底牌》.《古墓之谜》.《长夜》.《ABC谋杀案》.《啤酒谋杀案》和《葬礼之后》。

克里斯蒂的缺点和她的优点一样明显。网上有许多狂热的阿婆Fans,言必克里斯蒂,听不下任何反对意见,似乎要把克里斯蒂“定为一尊”,这种做法未免太“横行霸道”了一些。我本人很喜欢克里斯蒂,但我也承认她的缺点,这丝毫无损于阿婆在我心中的地位。毕竟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完美无缺的作品,对吗?在我看来,克里斯蒂作品的缺憾有以下几点:

1.同一诡计原型的反复使用。突出地表现为许多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一个诡计形式:凶手在行凶之前或之后化妆成为受害者,故意在公众场合出现(或被人看到),利用灯光昏暗和旁人的不熟悉蒙混过关,从而混淆作案时间。仅我看过的作品而言,有《葬礼之后》. 《悬崖山庄迷案》.《人性的记录》.《阳光下的罪恶》. 《谋杀启事》和《校园疑云》等等。这好像是黄金时代作家们很喜欢用的一种诡计原型。克里斯蒂有不少作品看起来似曾相识,就是这样一个内核不变的诡计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的结果。抛开诡计本身的不合理性不谈,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样诡计,实在也令人倒尽胃口。

2.大多数作品的叙事节奏太慢,拖泥带水。除了《无人生还》等少数作品能做到由始至终绝无冷场,其余小说尽管在结尾都能有惊人一笔,但结尾之前的叙事过程似乎都只是结局的铺垫,起伏很少,情节波澜不惊,戏剧冲突也不强烈。也许很多读者就是喜欢这种英式温吞水的风格,但我们看的是一本推理小说,如果结局之前的两三百页只是为了后来眼前一亮所做的苦力,那么这本小说也不能说有多大成功。

3.情节模式化,看头知尾。克里斯蒂小说的典型形式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被杀死,侦探叫来所有嫌犯问话,看起来人人都会作案,而嫌犯们也个个心怀鬼胎,说话刺来刺去;侦探从最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发现线索,最后顺利破案。说这个形式模式化好像冤枉了克里斯蒂,因为绝大多数的侦探小说都是这么写的,这种安乐椅神探的破案模式已经沿用一百多年,也势必继续沿用下去。但对克里斯蒂这样一个能够突陈出新的大师而言,老是在模式里转圈圈就不行了。当然,克里斯蒂写书也是为了糊口,以三个月一本书的速度,要求她本本都能像《无人生还》和《长夜》那样具有独创性着实不可能。

另外,克里斯蒂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曾创立了“嫌疑最大的人就是凶手”的手法,以“逆逆反思维”来结构全篇,的确是巧思妙想。本可见好就收,可惜同样的技巧在《人性的记录》、《古墓之谜》和《走向决定性的时刻》等作品中一用再用,完全失掉了初见时的新鲜感(尽管后三部作品也堪称杰作)。这也是克氏作品模式化的一个表现。

奇峰突起的结局是克里斯蒂小说最为人赞赏的一面。为了震撼读者,克里斯蒂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合理性。不过读克里斯蒂,大多数作品的结局我反而都能猜到个十之七八,凶手更是猜一个准一个(从隐藏动机下手),对一个推理小说读者而言,不知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以平常心来说,克里斯蒂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小说结局的确是最能出人意料的;但只要你“登堂入室”,就会发现追求“奇诡”的效果是其所长,亦是其所短。用马原的“下棋”理论来说,对方的招数你已烂熟于胸,这局棋还会输吗?克里斯蒂的魅力和局限,尽在于此。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tbm特别麻
2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2月05日03点20分


《谋杀启事》的凶手我也猜到了。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这部作品的可看性,光凶手作案的手法就值得长久回味。






tbm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PROUSTsavage
3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2月08日12点37分


某种意义上来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也用了嫌疑最大的人就是凶手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magic_mage我是马甲
4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2月08日14点08分


我是婆婆的忠实FANS,就是一定要把她当神供起来的那种。

她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葬礼之后〉。大概也是因为其他广受好评的作品,我一直没有看过。读她的书,我一向列人物表,情节表,疑点一一排出,自己尝试推理,经常一本书写掉好几张B5的纸。不单侦探小说,任何其他文学作品,在我这里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而〈葬〉正是我这么做起的第一部,读到最后,我完全被罩在雾中。凶手都没有进入嫌疑犯列表……如果不是我心疼书,恐怕就一口鲜血喷在上面,就此毙命了。

到后来,逐渐明白了婆婆的模式,知道了真正有用的线索出现在什么地方,于是就能看出凶手是谁了。比如〈古屋疑云〉,我可是完整的推理出全部过程(尤其名字的部分,特别让我骄傲),终于压过波洛这傲慢的老头一次,扬眉吐气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说实话,在推理上并不算什么杰作。只是“所有人都是凶手”这种想法,实在太难得了,情节再平淡十倍也不能掩饰它的光芒。

婆婆作品的特点,下面我也要乱说一些。熟读克氏作品的朋友可以继续,如果还没怎么看过的,就此打住,不然以后读会少很多悬念。

1.除了“凶手是最不可能的人”,还有一个定理,就是“险些被杀死却没有死的人——是凶手。”代表作品是〈死亡终局〉(这个最为明显)、〈古屋疑云〉等。这个规律后来被金田一运用得很充分。

2.婆婆很有同情心,在感情上,不会让不该是凶手的人是凶手,即使他们有再充分的动机,即使把他们安排成凶手,足以得到读者的同情理解和侦探的纵容……看过〈死亡约会〉的朋友,一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婆婆一向喜欢让出场人物尽可能多的得到幸福。

3.凶手的形象很多样,也许慌慌张张,也许没受过什么教育,也许看起来没有多高的智商,怎么看都不像凶手。但他们杀起人来,一向沉稳冷静,胆大心细。没有哪个侦探小说作家,比婆婆更爱打时间差了。几分钟时间,足够干掉一个人。所以一种模式非常普遍。一个人,似乎是死了,其实还活着。趁其他人报警的时间,凶手再真正下手。最典型的是〈阳光下的罪恶〉,其次是〈底牌〉。〈尼罗河惨案〉也用到了,不过加了点变形。

4.线索的出现。其他的侦探小说,几乎都是出现极鲜明的线索,但因为这些线索本身十分诡异,又不能彼此联系上,搞得读者一头雾水。而婆婆的线索,往往出现在最不受注意的地方。即使你读得十分认真,也会认为那只是闲聊。如果只是去注意那些非常正规的线索,那恐怕永远会被婆婆吓一跳。她的作品中,几乎没有那个案子,是因为不在场证明的排除法,或者脚印的核对而破获的。

5.婆婆喜欢的模式——假戏成真。本来是被害人出于某种目的,需要借助侦探的力量,把他请来,自己表演假死。但剧本被凶手知道,在最后的关头出手,于是弄假成真。书中,波洛曾与奥利佛太太(我一直以为是以婆婆为原型)讨论她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固定模式便是这个。典型作品〈高尔夫球场命案〉。

6.掩饰的手法:

亮点人物。思路正如〈尼罗河惨案〉中所说,“太阳出来了,月亮便看不见了。”在众多嫌疑人中,有一个极其惹眼的角色,通常是一位经历传奇的风骚佳人,她的光彩笼罩了整本书,即使任何人都知道她不会是凶手(而且多会被凶手杀死),但还是不得不被她吸引目光,自然就不去注意其他人了,凶手也就这么忽略掉了。

杀错人。因为案发时天色昏暗,某无辜者和凶手的目标打扮相同,于是被凶手误杀。于是被害人似乎没有任何被杀动机,整个案件陷入僵局。而这可能是凶手的精巧布置,让人做出上面的想法,其实想杀的便是被杀的人,动机则藏在隐秘的深处。这样布置虽然精巧,但一旦被读者破解,凶手立刻现身,便是那个“本来要被杀”的人。

大场景。一开篇,出现极多对最后推理毫无用处的人物和情节,把动机设定得非常令人信服(其实根本不是),以起到迷惑你的作用。〈葬礼之后〉正是最佳范例。〈魔手〉中的“无火不生烟”更让人喷血。到〈白马酒店〉,不禁要感叹:侦探小说居然敢这么写!






退出推门。
有事请到15876.jjwxc.net找我。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Sain日出处天子
5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2月09日20点31分


刚看完《帷幕》的时候,偶的脑袋“嗡”一声响,郁闷~~~~~~《波洛圣诞探案记》被偶猜出凶手完全偶然,因为前一天刚看完左近的《废校复仇鬼》,所以一开始有了那么一点想法。《ABC谋杀案》和《命运之轮》我几乎是睡着看下来的。但是就手法而言,到目前为止还是觉得《阳光下的罪恶》最精妙!






上帝雖然把該隱趕出伊甸園,但又宣佈“殺該隱者必遭報七倍”。所以,其實上帝並沒有捨棄該隱,上帝懲罰該隱,要他四處漂泊,但後來又給了他一處安身之所。上帝讓該隱逃離瘋狂的伊甸園,不可能因爲贈恨才這樣做的。其實,該隱是個好名字。即使這樣,我還是愛著他的,因爲他是神之子。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harryfly空军一号
6 楼: Re: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 03年02月09日20点45分


阿加莎的小说很有英国古典小说的味道,几乎把侦探小说上升到文艺小说的高度,但是有些程式化,逻辑性也不是很强。






My Blog:http://spaces.msn.com/judecheng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东乡东乡好爱好爱张靓颖喔打开东乡的博客
7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2月18日16点45分


说句心里话,
一直到现在东乡还是不能接受《帷幕》的结局。
实在是难以想象。
阿婆其他作品是经常翻看的,
唯独这一本,只看过一次,再没有勇气打开它。
真不知道阿婆是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局?






泰戈尔对东乡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
东乡坚定的回答他:是的,东乡最爱张靓颖!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姜宇姜宇打开姜宇的博客
8 楼: Re: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 03年02月22日11点14分


《东方快车》可以说是对以往推理小说的突破,我把它列为最佳。《罗杰疑案》也是一个突破,但这只是在形式上的,而《东方快车》则是内容上的突破。至于《无人生还》不知为什么读时总没评论说的那么好。大概是觉得不太可能吧。太离奇了。婆婆的小说很多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篇不够。






推理小说首先是小说。
Q:153513185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luoyinluoluo
9 楼: 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反面―... 03年03月01日20点49分


读女王的作品是从《我是猫》开始的——大概少有人会对这部并不出挑的感兴趣吧。但是我被迷住了——这才开始读推理小说。
个人觉得《无人生还》最佳,这场布局简直是完美!
最喜欢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是由于所有人都是凶手的设置,更是因为波罗的最终决定,他的人性化。
不过也很同意您所提的意见。有些确有重复之感;没记错的话,《长夜》就是一部中篇的翻版。
可还是最爱克里斯蒂!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catcat打开cat的博客
10 楼: Re:Re:灯下漫谈(二) 女王的正... 03年03月01日21点02分


【luoyin在大作中谈到:】
>不过也很同意您所提的意见。有些确有重复之感;没记错的话,《长夜》就是一部中篇的翻版。
>可还是最爱克里斯蒂!

呵呵,一点没错。初看克里斯蒂的作品,慢慢就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谋杀犯罪的动机几乎都是一个字:钱!循着这个动机,往往会顺藤摸瓜猜出凶手是谁。在看了婆婆一些作品后,我就开始运用起这个规律,结果往往一举中梏,呵呵。
不过话虽如此,我还是对她的作品百看不厌,虽然有着这个最古老最单调的动机,可是婆婆却总是能用各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来诠释和表现它,合情合理又不落俗套,每一份财产的背后总是有一个出人意料又不由你不叹为观止的结局,让你不得不佩服克里斯蒂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对推理技巧娴熟而得心应手的运用。
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在床头的灯光下读一篇克里斯蒂的作品,几乎已经成为我一种奢侈而美妙的享受。我也喜欢克里斯蒂。:)






 
 推门外貌协会会长、推门观光团副团长、推门色狼协会秘书长兼谜诡推门恶意抹黑流氓集团成员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1页/共2页(总计13个回复) 下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