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欧美名家   【版主】:ellry,dsky,东风无影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华尔街谋杀案背後炒作的内幕(人气:248)
 歇洛克·福尔摩斯冰海幽蓝打开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博客
1 楼: 华尔街谋杀案背後炒作的内幕 02年08月02日09点23分


喜欢法庭戏的电视影集观众,一定看过十几年前的《洛城法网》,以及近期在台湾某频道播出的《艾莉的异想世界》、《律师本色》。这几出戏叫好又叫座,轮番拿了好几届艾美奖(地位同等於台湾的金钟奖)的年度最佳影集大奖。戏码虽然不同,卡司也不一样,但讲的都是发生於律师事务所的故事,而它们的催生灵人物,皆是制作人兼编剧的大卫·凯利(David Kelly)。此君为何如此锺爱(且擅长)刻画律师的生活点滴、喜怒哀乐,并且对法律界熟悉至如入自家大门?原因无他,因为他乃毕业於哈佛法学院的高材生,进入演艺圈前干过执业律师。不过咱们这回要谈的不是大卫·凯利,而是另一个後来也不务正业的哈佛法学院高材生,她就是艾玛·蕾森(Emma Lathen)。

以华尔街为舞台,法学院高材生的推理小说

  艾玛·蕾森如何不务正业?答案是:写推理小说。在她赖以成名的系列作品里,解开所有悬案的神探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怠行家John Putnam Thatcher,这位英雄任职於世上第三大的怠行「史龙信托」,由於与该怠行有业务往来的公司行号甚多,因此华尔街便成了这一系列探案中想当然而的时空背景。有人乾脆这堋说,艾玛·蕾森写的推理小说,就是一连串的华尔街谋杀案。

艾玛·蕾森?化名的女性创作双人组

  有趣的是,艾玛·蕾森虽然胆敢不务正业,但她和许多推理作家一样不愿以本名发表著作。事实上,绝大部份的读者都不知道,艾玛·蕾森不是一个人,"它"其实是两个女生共用的化名,换言之,她们等於"艾勒里·昆恩"女性翻版的创作双人组。直至今日,她俩仍不愿公开真名,咱们姑且以A女士和B女士来称呼她们。A女士毕业於哈佛法学院,在纽约和波士顿当过律师;B女士攻读的却是公共行政,在政府代理机构服务多年。

诡异的创作之始,奇特的合作模式

  她们创作生涯的萌芽,其实是狻为诡异:


两个读遍家乡图书馆内所有推理小说的推理迷在哈佛相遇,她们彼此交换自己的收藏和阅读经验,甚至像两支电动圆踞穿梭於藏书甚丰的推理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於是这两个家伙,从此更自称为推理小说的百科全书。
一九六O年,两人回到波士顿後,一方面想要增加一笔可独立自主运用的收入,另一方面想利用专长之便来创造一个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於是决心开始创作。她们把主角身分设定於怠行家,原因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怠行家去不得的。
她俩动笔的处女作《Banking on Death》,参加了当时出版商Macmillan主办的徵文比赛。她们没有勇夺头奖3000美元,也不晓得拔得头筹的得奖者是谁,但Macmillan却看中这部小说,签约并於一九六一年出版发行。此後艾玛·蕾森连续六部小说都交由Macmillan出版,後来才换成出版经纪商Simon and Schuster代理。她们的作品全以平装书问世,并且登上英陆,同时还译为德文、丹麦、瑞典、挪威、荷兰、葡萄牙等多国语言。
创作的方式是俩人先共同拟定完整的提纲概要,然後分头同时进行撰写工作。夸张的是,内文章节是两人轮流交替,也就是说,一三五七九......等章节由A女士负责,而同一时间里二四六八......章节则交给B女士处理,最後两人再一块做修订润稿的善後事宜。
两人的工作时段截然不同。A女士晚上写稿,B女士只能白天写作,但她们都雇用秘书来帮忙打字。小说中所 要的素材和灵感从何处来?这两位女士异口同声说,在她们专业 域中接触的人事物,即是最好的创作素材(难怪她们不愿公布真正身分,客户或朋友若知道自己的经历被搬上小说,岂不抓狂);还有报章杂志,也是极佳的资料来源,如《华尔街日报》就让她们获益良多。

  双姝都坦承在一九六O年之前,未曾尝试写作,也没有受过正统的写作训练。那又怎堋样?他们俩可是自信满满地说:「我们老早就是最专业的推理小说迷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你是念医科、电子学、大众传播......,只要你有理想、热诚和冲劲,既然有心创作推理小说,just do it!

(转)

谢谢!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夕阳西下本该是一幅安详平和的画面,伴随着阵阵清风,飘来了淡淡的青草香味;那一缕柔和的阳光就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任凭黑暗的吞噬,无声无息地耗散着最后的光芒,为黑夜的降临铺设着黑色的幕布。暴雨前的夕阳却又完全是另一副光景:满眼望去,天空投射出淡淡的微红,伴随着乌云的倾入,这一片红晕开始黯淡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鲜艳,仿佛天际间出现了一张血盆大口,正一点一点地吞噬着这个世界。转瞬间,硕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倾斜下来,不带有丝毫的犹豫,宛如千万根细针狠狠地扎进了土里一般,飞溅起点点的水滴,在红光的映射下泛起阵阵光晕……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将会变得怎样,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会看见明天升起的太阳。在我们感受到瞬间的同时,它已变成过去。未来只有靠梦想来编织,希望俨然变成了我们活下去的支柱。或许,希望只是一种欺骗,欺骗我们真的还有明天,还有那温暖的阳光。是的,我们相信了,我们真的相信了,那最最美好的谎言。其实,我们并没有明天,因为我们的明天仅仅只是前人的过去,不停涌现着的过去,伴随着花草的清新给了我们未曾有过的感觉。人生只是一出曾经上演过的旧剧,没有任何的新鲜与精彩,不过在一个新的时刻,新的地点,一批新的演员,再一次完美的演绎,诠释出了新的滋味……”——《红》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