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技术交流   【版主】:癫癫,残雨画桥,夜云 字体大小: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主 题: 中毒控制4(人气:408)
 第六感解离性同一性障碍打开第六感的博客
1 楼: 中毒控制4 05年06月17日20点02分


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们吃了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细菌在温度较高时繁殖快,另一方面人们在气温高时进食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温使人抵抗力减低,易于发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中多人发病,但也可单个人发病。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许多种,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类常见且能够避免的中毒,总体上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预防:

  1. 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这些菌可以通过尘土、昆虫、粪便、食品加工、人的携带等方式传播。患肠道传染病、皮肤感染的人接触食品时能够造成食品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也充满了致病菌,养成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习惯。另外,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卫生,严格分开生熟食品加工用具,防止老鼠、苍蝇、蟑螂孳生对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很重要。

  2. 控制细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细菌经8小时的连续繁殖就能生成1600万个细菌。大部分细菌适宜的繁殖温度在37°C左右,在10°C以下,绝大部分细菌繁殖缓慢。因此,冰箱贮存的食物只能延缓细菌的繁殖生长,不能杀灭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致病的细菌,如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能在4°C左右缓慢繁殖,所以冰箱并非保险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过久保存,食用前必须再次加热。盐腌、糖渍、干制都是控制细菌繁殖,改善食品风味的有效方法。卤制食品出锅后要尽快冷却,以免其中残留的细菌大量繁殖。

 3. 杀灭细菌:生的肉、乳、蛋、蔬菜等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食品中细菌的有效方法。加工大块肉类食品要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使肉的中心部分熟透。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清洗、消毒。蒜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效果。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使食品在外观、气味上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以食品腐烂、变味来判断是否能够食用。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败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内。中毒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发病季节多在夏、秋,中毒原因为被污染食品在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
毒性:变形杆菌一般不致病。夏、秋季节温度高,变形杆菌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大量繁殖,如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病程较短,一般1~3天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较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中毒预防: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菌是预防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三个主要环节。发现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怀疑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品污染。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污染此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吃了未烧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它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引起中毒的葡萄球菌主要是能够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被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存放时间过长,如在25~30°C环境中存放5~15小时,就能产生足以引起中毒的葡萄球菌肠毒素,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引起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它季节也有发病的。污染的食品主要为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是含有乳类的冷冻食品。
中毒表现:进食后2~4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可吐出胆汁和血性胃液。并有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儿童发病较成年人多,且病情严重。葡萄球菌中毒病程较短,一般1~3天痊愈,很少死亡。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和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对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应补充糖盐水或输液治疗。明显精神差、腹泻重的患者需送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一般烹调温度不能破坏葡萄球菌肠毒素。不要食用患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过的食品,以及在较高温度下放置时间较长的熟肉、奶、蛋及其制品等。常温下剩饭应放置在阴凉、通风条件下不要超过4个小时。冰箱内存放的食品要及时食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面对食品咳嗽、打喷嚏,饭前便后洗手。
 

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生长、繁殖。它产生的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人消化道中的消化酶、胃酸很难破坏其毒性,但很容易被碱或加热破坏而失去毒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进食了污染肉毒毒素的食品,并且在食用前未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肉毒梭菌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中毒与饮食习惯有关,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面酱和豆豉等发酵食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中毒表现:进食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物后1~7天出现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随后咀嚼无力、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严重的导致呼吸困难。多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紧急处理: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治疗。肉毒梭菌毒性较强,要症状全部消失后方能停药。
中毒预防:对可疑污染食物进行彻底加热是预防肉毒梭菌中毒发生的可靠措施。自制发酵酱类时,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要经常日晒,充分搅拌,使氧气供应充足;不吃生酱。
 

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属即通常所称的痢疾杆菌,这种菌在阳光下30分钟可被杀死。但该菌耐寒,在冰块中能生存3个月,在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可生存1~2周,被污染的衣服、用具等可带菌数月之久。志贺氏菌食物中毒(痢疾)全年均有发生,但夏、秋两季多见。中毒食品以冷盘和凉拌菜为主。熟食品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是中毒的主要原因。
中毒表现:进食污染食物后6~24小时内出现恶寒、发热、呕吐、剧烈腹痛、频繁的腹泻,水样便,混有血液和黏液;严重者出现(儿童多见)惊厥、昏迷,或手脚发冷、发绀、脉搏细而弱,血压低等表现。
紧急处理:呕吐、腹泻轻的可口服糖盐水,应用抗生素。发热38?C以上或出现精神差者到及时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不要食用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品,注意食品的彻底加热和食用前再加热。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及便后必须彻底用肥皂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及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健康人咽部葡萄球菌带菌率可达20~40%,所以制作生冷、凉拌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及操作卫生。
 

李斯特氏菌
李斯特氏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污水、动物粪便、蔬菜、青饲料及其它多种食品中,部分正常人体内也可带有此菌。李斯特氏菌不怕碱,怕热不怕冷,它可以在5℃生长,在-20℃可存活一年。但58~59℃加热10分钟就可以杀灭。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中毒食品主要是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未经煮熟、煮透,冰箱内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取出后直接食用。
中毒表现:进食被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后,一般在8~24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可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很快恢复。累及脑干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预后较差。
紧急处理:立即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口服糖盐水,治疗的首选药物为氨苄青霉素。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冰箱冷藏室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食用冷藏食品时应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对肉、乳制品、凉拌菜及盐腌食品要特别注意。
 

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特别是在谷物制品中。主要通过泥土、灰尘、昆虫、不干净的食具和食品从业人员传播。夏、秋季多发,中毒食品主要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中毒多因食品在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
毒性:蜡样芽孢杆菌产生致吐肠毒素和致腹泻肠毒素,前者耐热。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中毒表现:食用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品后,一般在8~16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者兼有。呕吐型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并有头晕、四肢无力等;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中毒症状8~36小时可消失,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紧急处理: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多饮水。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较重者可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蜡样芽胞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剩饭、剩菜应放在低温保存。该菌污染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发觉。因此,剩饭、剩菜在食用前一定要再加热。注意食品的贮藏和个人卫生,防止尘土、昆虫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人畜粪便、土壤、污水等外环境中。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中毒食品多为生畜肉、禽肉、鱼及其它蛋白性食品。
毒性: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的肠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食物即使在烹调加热后,其芽孢仍可在较高温度、长时间贮存的过程中生长、繁殖,随食物进入肠道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中毒。加工后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的缓慢冷却,而食用前没有再加热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中毒表现:进食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食物后8~24小时出现腹痛和腹泻。症状轻微。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一般无须特殊治疗。腹泻严重者,可口服糖盐水。
中毒预防:肉类食品要彻底加热,食用前再加热是预防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煮熟的肉类食品应快速降温,低温贮存,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小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紧急处理: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中毒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埃希氏菌在人和动物的粪便中大量存在,其中有少数几种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根据致病性的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侵袭性、致病性、黏附性和出血性5种。部分埃希氏菌株与婴儿腹泻有关,并可引起成人腹泻或食物中毒的暴发。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是导致1996年日本食物中毒的暴发的罪魁祸首,它是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侵犯小肠远端和结肠。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汤圆、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
毒性: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毒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中毒预防: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常见禁用灭鼠剂



在我国,明文规定的禁用灭鼠剂有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及甘氟。


但现在人们在集贸市场能够购得的灭鼠剂主要为禁用灭鼠剂中的毒鼠强和氟乙酰胺。


毒性:毒鼠强属剧毒类化学物,进入体内作用于神经细胞,引起痫性放电。氟乙


酰胺属高毒类化学物,进入人体阻止能量代谢进行。此两种灭鼠剂均易经消化道吸收


,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也可造成肝脏、心脏的损伤。


中毒表现:误服毒鼠强后10分钟~1小时内发病;氟乙酰胺一般2-15小时发病,


严重者可在20分钟~1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肌束震颤等,可出现意识障碍及全身阵发


性抽搐。部分毒鼠强中毒患者以突发癫痫大发作起病。两种灭鼠剂均可造成心律紊乱、心力衰竭、肝脏损害


及精神症状。部分毒鼠强中毒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狂燥等严重的精神异常表现。


紧急处理:毒鼠强和氟乙酰胺中毒的紧急处理原则相似。误服后立即口服催吐剂或刺激咽喉部催吐。然后


迅速到医院急救。乙酰胺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药。中毒预防:不要购买、使用禁用灭鼠剂。要通过爱委会


、防疫站等途径购买灭鼠药物。


蚊蝇杀灭剂
有喷雾剂型和固体片剂两种。主要成分为一种或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配制而成。主要产品有敌杀死、凯素灵、灭百克、灭百可、安绿宝、赛波凯、除虫精、高效灭百可、灭菊酯、杀虫菊酯、多虫畏、中西药酯、速灭菊酯、杀灭菊酯、中西杀虫菊酯、速灭杀丁、敌虫菊酯、戊酸氰醚酯等。对飞虫的杀灭效果较好。
毒性:此类杀虫剂毒性较低,但不同产品毒性差异甚大,含氰基的品种毒性较大,可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部分产品对皮肤和黏膜有轻度刺激作用。在体内代谢和排泄均甚快,无明显蓄积。
中毒表现:吸入较大量后1~48小时出现面部感觉异常(烧灼感、针刺感、蚁走感或麻感)、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多汗。皮肤接触可产生接触性皮炎,会阴部接触局部红肿明显。眼溅入引起眼痛、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水肿。口服后10分钟至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灼痛、食欲减退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肺水肿,甚至昏迷。
紧急处理:经呼吸道、皮肤接触,症状不明显者脱离接触环境,到空气清新处,勿须其它特殊处理;口服中毒者,立即口服催吐药物或刺激咽后壁人工催吐。有中毒症状者,速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居家喷洒蚊蝇杀灭剂后,人应尽快离开,待通风后再进入。存放在小儿不宜触摸到的地方。
 

有机磷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类最常用的农用杀虫剂,多数属高毒或中等毒类,少数为低毒类。主要品种有敌敌畏、辛硫磷、甲拌磷、久效磷、甲胺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乐果、氧化乐果、甲基1605、谷硫磷等。也有人将此类农药用于杀灭家庭中的害虫。
毒性:有机磷农药进入体内后与胆碱酯酶结合,致使组织中乙酰胆碱过量,产生中毒表现。马拉硫磷与敌百虫、敌百虫与谷硫磷等混合使用有增毒作用。敌百虫在碱性溶液中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敌敌畏。
中毒表现:喷洒农药所引起的中毒一般在2~6小时发病。口服中毒者多在10分钟至2小时发病。表现为乏力、头痛、头晕、倦怠、恶心、呕吐、腹痛、流涎、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缩小、视物模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难、肌束颤动、失眠或嗜睡、烦躁、语言不清、意识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肺水肿、呼吸衰竭等。皮肤接触可出现接触性皮炎及皮肤灼伤。
紧急处理:喷洒引起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皮肤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水彻底冲洗。眼溅入后,应使用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20分钟。口服者应立即药物或手法催吐。中毒患者要迅速送医院治疗。阿托品、氯解磷定是特效解毒药。
中毒预防:稀释后使用;防止皮肤污染;不要逆风喷洒;不要在工作时进食、饮水或抽烟;在吃饭、喝水、吸烟或上厕所前要洗手、洗脸;工作完毕要全身彻底冲洗;每天换洗工作服,工作服要和其它衣服分开洗。不要保存在人居住的房间中。禁止用有机磷杀虫剂杀灭体虱、跳蚤、疥虫等寄生虫。
 

抗凝血灭鼠剂
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慢性灭鼠剂。一般采用低浓度、多次投放。主要品种有杀鼠灵、杀鼠迷、大隆、溴敌隆、杀它仗、敌鼠钠盐和氯敌鼠等。
毒性:这类灭鼠剂作用机制是竞争性的抑制维生素K1的作用,抑制肝脏生产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VII、IX、X。此外,杀鼠灵分解生成亚苄基丙酮,可引起毛细血管损害,造成出血。此类灭鼠剂多能从消化道完全吸收。各品种毒性不同,在人体内的半减期区别较大,杀鼠灵半减期为20~80小时,溴敌隆半减期长达24天。
中毒表现:口服此类灭鼠剂早期可没有症状,一般1天到7天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常于3天后逐渐出现出血性表现。多表现为刷牙后的齿龈面渗血、创伤部位出血、皮下紫斑。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紫癜、受压部位青紫或血肿、鼻衄、齿龈部出血、月经延长等。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呕血、便血、血尿,妇女可阴道出血,多因颅内出血或胃肠道出血死亡。
紧急处理:误服后立即口服催吐剂或刺激咽喉部人工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然后迅速将患者送医院治疗。维生素K1是此类灭鼠剂的特效解毒剂。
中毒预防:厂家要在灭鼠剂包装上作特殊标记。鼠药不要和食品混放,存放在小儿不能接触到的地方;毒饵的放置要严加管理,以免误服;灭鼠结束后要及时将剩余的灭鼠剂妥善处理;托儿所、学校等场所灭鼠要由专人负责,应在儿童离开后投放毒饵,儿童来到前将毒饵收回。
 

常见禁用灭鼠剂
在我国,明文规定的禁用灭鼠剂有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毒鼠硅及甘氟。但现在人们在集贸市场能够购得的灭鼠剂主要为禁用灭鼠剂中的毒鼠强和氟乙酰胺。
毒性:毒鼠强属剧毒类化学物,进入体内作用于神经细胞,引起痫性放电。氟乙酰胺属高毒类化学物,进入人体阻止能量代谢进行。此两种灭鼠剂均易经消化道吸收,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也可造成肝脏、心脏的损伤。
中毒表现:误服毒鼠强后10分钟~1小时内发病;氟乙酰胺一般2~15小时发病,严重者可在20分钟~1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肌束震颤等,可出现意识障碍及全身阵发性抽搐。部分毒鼠强中毒患者以突发癫痫大发作起病。两种灭鼠剂均可造成心律紊乱、心力衰竭、肝脏损害及精神症状。部分毒鼠强中毒患者在恢复期出现狂燥等严重的精神异常表现。
紧急处理:毒鼠强和氟乙酰胺中毒的紧急处理原则相似。误服后立即口服催吐剂或刺激咽喉部催吐。然后迅速到医院急救。乙酰胺为氟乙酰胺的特效解毒药。
中毒预防:不要购买、使用禁用灭鼠剂。要通过爱委会、防疫站等途径购买灭鼠药物。
 

蟑螂蚂蚁杀灭剂
目前应用的主要是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配制而成,但仍有以硼酸及硼酸盐为主要成分配制的。以硼酸及硼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杀蟑螂剂毒性较大。
毒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毒性同蚊蝇杀灭剂。硼酸及硼酸盐的致死量为0.1—0.5克/公斤体重。对细胞具有毒作用。因在肾脏的浓度较高,所以肾脏的损害也更为严重。
中毒表现: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表现同蚊蝇杀灭剂。硼酸及硼酸盐口服、皮肤黏膜吸收后均可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呈粘液样或血性。严重者可有惊厥、抽搐、高热、黄疸、少尿、紫绀等。皮肤可出现红肿、脱屑、溃破。
紧急处理:误服后立即口服催吐剂或刺激咽喉部人工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然后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家庭和公共场所蟑螂蚂蚁杀灭剂要妥善保管,不要和食品混放,存放在小儿不能接触到的地方,使用后要及时回收。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直觉是我最后的武器!!!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页/共1页(总计0个回复)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