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解离性同一性障碍)
|
|
1 楼:
中毒控制3
|
05年06月17日19点50分 |
菜豆
又称扁豆、四季豆、刀豆、豆角、芸豆。生的菜豆中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人们食用了
炒、煮不透的菜豆后可中毒。
毒性:有毒成分为扁豆豆荚中含的皂素和豆粒中含有的血细胞凝集素。放置过久的菜豆
可产生大量 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血细胞凝集素具有红细胞凝集作用。亚硝酸盐可形成高铁
血红蛋白血症。
中毒表现:进食不熟的菜豆后数分钟至2~4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胃部烧灼感、腹胀,水样便等,重
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心慌、胸闷、呕血等症状,少数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50克。出现呕血、呼吸困难、皮肤黄染等严重症状时要
及时到医院就诊。经恰当的处理后多在1~3天内恢复。
中毒预防:皂素在100℃,经30分钟毒性消失。不要进食放置过久的菜豆,烹制前要洗净,最好能够在水中
浸泡15分钟;菜豆烹调至无原有的生绿色和生豆味即可。
蓖麻 蓖麻,又名草麻、红麻。种子称为大麻子或蓖麻子,含油50~70%。油可作为工业用油或医用缓泻剂。生食种子或服过量蓖麻油可引起中毒。 毒性:叶、枝、种均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蓖麻毒素和蓖麻碱。前者为毒蛋白,对肝、肾有较强毒性,并可抑制呼吸和血管中枢,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人的致死量为2~7毫克;后者含氰基,对肝、肾有损害,160毫克可致人死亡;另外尚有蓖麻凝血素,对红细胞有强烈凝集作用。小儿生食蓖麻子2~7粒,成人生食12~20粒,可致死。 中毒表现:食后18到24小时出现咽部烧灼感、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昏睡、高热、皮肤红斑等。严重者可便血,心、肾功能障碍。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蛋清、牛奶。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中毒预防:庭院不要种植蓖麻。中毒一般为儿童,所以在外出旅游时要学会识别方法,不要随便采食野果。 油桐 又名三年桐、五年桐、桐树。其果实榨出的油称桐油。桐油的外观、味道与一般食用植物油相似,大量误食桐油、桐子或多日连续少量进食,均可导致中毒。 毒性:油桐树的叶、树皮、种子、根均含有毒成分,种子的毒性最大。主要有毒成分为桐子酸及异桐子酸,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可损害肝、肾。榨油后的桐油饼所含毒甙,毒性大于桐油。 中毒表现:食后半小时到4小时出现口渴、胸闷、头晕。多数患者有全身无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严重者可有便血、四肢麻木、呼吸困难及肝脏、肾脏损伤。发病较慢者可有发热。 预防:禁食桐油、桐饼或桐子;不要将桐油与食用油放在一起,以免误用。不要用盛过桐油的容器再盛食用油。桐油有特殊气味,所以不要食用有异味的油或油炸食品。 荔枝 荔枝为荔枝树的果实,荔枝核可以入药。过量进食荔枝可以中毒,称荔枝病。 毒性:中毒机理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食入大量荔枝会影响其它食物摄取和能量代谢,使得血糖减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中毒表现:大量进食荔枝后出现饥饿、口渴、恶心、头晕、眼花、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皮肤冰冷等表现,严重者会发生昏迷、抽搐、呼吸不规则、心律不齐、四肢及面部肌肉瘫痪,血压下降,呼吸、心脏停止死亡。 紧急处理:进食荔枝后,如出现饥饿、无力、头晕等症状时,要尽快口服糖水或糖块,一般多能很快恢复。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中毒预防:食荔枝要节制,不要过量食用。 桑椹 桑椹为桑树的果穗,可入药或生食。桑椹含维生素、胡萝卜素、挥发油、胰蛋白酶抑制物等,后者为主要有毒成分。食入过多可致中毒。 毒性:桑椹所含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肠道内的多种消化酶,特别是对胰蛋白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强,使其不能破坏C型产气荚膜杆菌B毒素,可致出血性肠炎。 中毒表现:大量进食桑椹后出现恶心,呕吐,无力、剧烈腹痛和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血性便、血压下降、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可给患者口服活性炭50克。出现剧烈腹痛、腹泻,特别是有血性便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中毒预防:要限制一次进食桑椹量。特别要教育儿童不要过量采食。 马桑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为落叶灌木,高4~6米,树皮红褐色,叶椭圆形,花小,绿紫色,果实熟时呈红色或紫黑色,扁圆形,外形似桑椹,味微甜。易被儿童采食。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等地。其叶、根和树皮供药用。马桑有毒,尤以果实含有毒物质最多。 毒性:有毒成分为马桑内酯、吐丁内酯等。有毒成分刺激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迷走神经中枢,增强脊髓反射,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曾有儿童服200粒马桑果实而中毒。 中毒表现:食后半小时到三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者全身发麻、心率减慢、呼吸加快,阵发性抽搐。反复发作惊厥可引起呼吸衰竭。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取小苏打(碳酸氢钠)10克溶于温开水中灌胃,亦可用蛋清灌胃。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中毒预防:中毒者一般为儿童,外出旅游时要教育孩子不要采食野果。 果仁 能引起中毒的果仁主要有苦杏仁、苦桃仁、枇芭仁、亚麻仁、杨梅仁、李子仁、樱桃仁、苹果仁等。中毒主要是食用了未经处理的果仁所至。大量生食甜杏仁亦可中毒。 毒性:上述果仁含有氰甙类毒物,如苦杏仁含有的苦杏仁甙。氰甙类物质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水解生成氢氰酸及苯甲醛等,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造成细胞内窒息,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生苦杏仁中毒量:成人生食40~60粒,小儿生食10~20粒,致死量约为60克。生苦桃仁、生枇芭仁致死量分别为0.6克(约1粒)/公斤体重和2.5~4克(2~3粒)/公斤体重。 中毒表现:一般在进食果仁2小时内发病。轻度中毒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面红、口唇及舌麻木、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呼出气中有苦杏仁味。重度中毒可出现抽搐等。另外,尚可出现四肢末端疼痛、感觉异常。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出现中毒症状者要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同时送医院抢救。 中毒预防:不食用未经处理的果仁。将果仁去皮去尖,热水浸泡一天,不加盖煮熟,使氢氰酸挥发后方可食用。 薄荷 薄荷又名苏薄荷,为常用中药,其提取剂薄荷醇为清凉油的主要成分。民间也有用薄荷叶外敷或煮成糊状外用治疗某些疾病。中毒常因过量服用所致。 毒性:薄荷含挥发油1~3%,油中含薄荷醇(薄荷脑)80%左右,其次为薄荷酮、异薄荷醇、蒎烯等。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对延髓中枢及心脏有抑制作用。服薄荷脑20毫升可致严重中毒。 中毒表现:多在进食后10余分钟至数小时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手足麻木、步态不稳、昏睡、昏迷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慢、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血压下降等。可发生过敏性皮肤改变。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给患者口服活性炭50克。中毒后24小时内禁食牛奶及油腻食物。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避免小儿采食薄荷。不要听信偏方,大量食用薄荷。治疗要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毒芹 又称野芹菜、毒人参、芹叶钩吻、斑毒芹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似芹菜。常因误食中毒。 毒性:全株有毒,以成熟种子毒性最强。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芹碱、甲基毒芹碱和毒芹毒素。毒芹碱的作用类似箭毒,能麻痹运动神经,抑制延髓中枢。人中毒量为30~60毫克,致死量为120~150毫克;加热与干燥可降低毒芹毒性。毒芹毒素主要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中毒表现:误服进食30~60分钟后出现口咽部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吞咽及说话困难、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呕吐物有特殊臭味。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给口服活性炭50克。多饮水。进食量较大或虽进食量小但出现中毒表现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不要采摘、食用不明成分的野生植物。毒芹分布地区人们要学会鉴别食用芹菜和毒芹。 马铃薯 又称土豆、山药蛋子,绿色未成熟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可致中毒。 毒性:有毒的成分为茄碱,又称马铃薯毒素或龙葵素,以嫩芽中含有的有毒成分浓度最高,每克嫩芽含茄碱420~730毫克,其次为花、叶及块茎的外皮含量较高。茄碱是一种弱碱性的甙生物碱,溶于水,与醋酸共同加热可破坏其毒性。。200~400毫克茄碱可引起人中毒。茄碱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呼吸中枢有显著麻醉作用,并有溶血作用。 中毒表现:进食未成熟或发芽马铃薯后口舌发麻,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上腹部不适,继之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50克。出现中毒表现的需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马铃薯要保存在低温、无阳光直射的地方。不购买、不食用绿皮、已经发芽、有黑斑的马铃薯。对轻微发芽的马铃薯,必须彻底挖去芽、芽眼及芽周部分,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再烹制。 白果树 白果树又称银杏树,种子称白果或银杏。白果肉、外种皮、种仁及绿色的胚含白果二酚,白果酚、白果酸等有毒成分及银杏毒,种仁尚含微量氢氰酸,若食用过量或生食可引起中毒。中毒多见于儿童。 毒性:白果二酚,白果酚、白果酸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并损害末梢神经,对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白果酸和银杏毒有溶血作用。三岁一下婴幼儿中毒量为10粒左右;儿童中毒量为10~50粒。 中毒表现:口服1~12小时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乏力、烦躁等;重度中毒者可发生抽搐、昏迷和脑水肿;部分病人可有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下肢迟缓性瘫痪。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牛奶300毫升,或蛋清适量。有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白果肉可食用,但切忌食用过量。勿将白果放在小儿能够接触到的地方。白果的有毒成分易溶于水,加热后毒性减低,所以食用前可用清水浸泡1个小时以上,加热后食用更为安全。 麻疯树 麻疯树又名假花生树、青桐木、黄肿树、臭油桐、亮桐、水漆、桐油树等,属大戟科灌木,高3~4米。种子呈长圆形,种衣呈灰黑色。可野生,但多为药用栽培植物。野生麻风树分布于两广、琼、云、贵、川等省。中毒多因误食其种子引起。 毒性:麻风树全株有毒。茎、叶、树皮均有丰富的白色乳汁,内含大量毒蛋白,但以种子含量最高。其毒性与蓖麻毒蛋白类似。种子中还含有少量氢氰酸及川芎嗪。毒蛋白有强烈的胃肠道刺激作用,可导致出血性胃肠炎。川芎嗪是一种生物碱,能够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还可抑制呼吸中枢出现产生呼吸困难。食2~3粒即可中毒,7~8粒可致死。 中毒表现:进食麻疯树种子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可出现畏寒、发热、腰痛、酱油色尿、黄疸、贫血等溶血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表现出皮肤干燥、口干、面部皮肤潮红、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快等。中毒轻者一般一天左右能够恢复。 紧急处理:误食麻疯树的果实后,应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多饮水。出现中毒表现的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中毒预防:到麻风果分布区旅游时要学会麻风果的识别方法,对不认识的野果不要随便食用。 夹竹桃 夹竹桃有红花、白花、黄花三种,一般作为观赏植物。 毒性:全株有毒,含强心甙类物质,作用类似治疗心脏病的洋地黄,有强心、利尿功效。误服对消化系统、心脏和神经系统产生毒作用。夹竹桃含欧夹竹桃甙,以叶子含量最高,其次为根皮及树皮。成人食用鲜夹竹桃叶8~10片或干叶2~3克即可中毒;黄花夹竹桃含黄夹甙和黄夹次甙,以种子、花、叶含量最高,有服用夹竹桃叶10~60片中毒的病例报道。3克干叶、8~10粒黄夹竹桃的种子可致成人死亡。 中毒表现:误服后出现头痛、头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痛、心悸、耳鸣、嗜睡、四肢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损伤、呼吸衰竭、昏迷、抽搐等表现。 紧急处理:误服后要立即口服催吐药物或手法催吐,然后服浓茶水后再次催吐,催吐后给患者活性炭50克,2小时后重复一次。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有中毒表现者要尽快到医院救治。 中毒预防:看护好婴幼儿,以免误服夹竹桃的花、叶。不要听信偏方,用夹竹桃治病。 黄豆及其制品 黄豆营养丰富,能够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食品。但若加热不充分,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毒性:黄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尿酶、血细胞凝集素等,均为耐热的有毒物质。未经充分处理的黄豆或其制品,毒素不能彻底破坏,如进食则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在体内可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中毒表现:一般在食后1个小时内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较重者出现腹泻。一般在数小时内恢复。 紧急处理:立即口服活性炭100克,大量饮水,注意休息。 中毒预防:干炒黄豆不能完全破坏毒素,所以干炒黄豆不能多食;未煮透的豆浆中含有毒素。煮豆浆起泡沫时,豆浆还未沸腾,毒素尚未破坏,要继续加热至泡沫消失、沸腾持续数分钟后方可食用。 蘑菇中毒
通用名为菌菇,是一类真菌,但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大多蘑菇属担子菌纲,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现已知约有3250种蘑菇。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草原和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约有100种左右有毒的蘑菇,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蘑菇中毒一年四季都有,以8,9月份最为多见。
毒性:各种毒蘑菇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毒肽主要损害肝脏;毒伞肽引起肝肾损害;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中毒表现: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 胃肠炎型:此型患者进食蘑菇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恢复较快,预后好。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
2. 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
3. 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此型中毒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多可康复。
4. 肝病型: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病死率高。
紧急处理: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出现症状者尽快到医院抢救。
中毒预防:蘑菇种类繁多,一些食用菇味道鲜美,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很多地方群众有采食蘑菇的习惯。民间有各种鉴别蘑菇是否是毒蘑菇的方法,但总的看来这些方法并不可靠。最有效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是形态学鉴定,但这种鉴定方法普通群众难以掌握。所以,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菇。也不要在移动商贩处购买干或新鲜的蘑菇。
毒伞 又称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膏、瓢蕈。极毒。 菌盖较厚,暗发绿色,表面有丝光。菌盖宽3~11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后逐渐平展,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棕褐色,烟灰褐色,暗绿色等多变化,有时稍粘。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稍密,菌柄白色,圆柱形,脆,空心,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菌环生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托白色,大型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6~9月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极毒。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与白毒伞和鳞柄白毒伞相同。 白毒伞 又称白罗伞、白鹅膏、春生鹅膏、白帽菌。 菌体白色、细长。很容易与食用的平蘑混淆。菌盖宽7~12厘米,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后逐渐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6~9月在杂木林中地上散在生长。 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等。部分食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及全身严重表现;另一部分最初只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表现,很快消失,但2~3天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黄染、躁狂等精神症状及其它系统损害的表现。 鹿花菌 菌盖不规则球形,红褐色,后变成咖啡褐色,扭曲呈人大脑沟回的形状。宽高各为2~10厘米,菌肉薄,蜡质,很脆。菌柄短,灰白色。主要生长在春秋季。 此菌中毒多因将它误认为羊肚菌而引起。引起红细胞溶解。进食6~12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很快出现溶血表现,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病死率高。
褐鳞环柄菇 又称褐鳞小伞。 特征与毒性: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菌盖肉质,宽1—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凸圆形,后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绵絮状纤毛。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褶缘稍粗糙。菌柄白带粉红色,长1厘米,粗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椭圆形,平滑,无色。有淡蘑菇香味。极毒,含毒伞肽和毒肽。春至秋季草地、竹园内单生或群生。 中毒表现为:食用后15—20小时发病,但也有半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较为轻微症状者,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似乎病愈,此阶段称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到医院抢救。 鳞柄白毒伞 又称毒鹅膏。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微突起,菌柄有鳞片。菌盖宽6~15厘米,圆锥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粘性,干时有光泽,有时中央略带黄色,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菌柄长8~14厘米、粗1~1.2厘米,白色,有显著鳞片、近柱形。基部膨大呈球状。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无色,平滑。夏秋季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地上单独或散在生长。 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中毒表现与白毒伞中毒相似,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高。 秋生盔孢伞 又称焦脚菌、秋生鳞耳。菌盖宽1.3~4.5厘米,钟形,后渐扁平,中部凸起,初为黄色,后变深,中央褐色。菌褶黄褐色。菌柄长5.4~8.3厘米,粗0.3~0.7厘米,空心,上部黄色,基部黑褐色、有纵条纹。孢子淡褐色,近椭圆形,外膜成盔形。囊状体淡黄色,瓶状,顶端钝圆。 无特殊味道,极毒。进食后14~20小时发病,中毒表现与毒伞、白毒伞相似。最初感觉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接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脱水、口渴、心率快、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可有吐血、便血、鼻腔出血、黄疸、烦躁不安、周围循环衰竭等,病人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病死率较高 竹叶青
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
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故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
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
色。身体全长可达90厘米。常在山间溪流边出现。喜居树上,多夜间活动。
竹叶青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
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
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蛇 世界上蛇类有3300种,其中近2/3的蛇有毒性分泌物,主要毒蛇有430种,分属4个科,分别是眼镜蛇科、海蛇科、蝰科和响尾蛇科。我国有毒蛇42种。 毒性:毒蛇咬人的同时,毒腺分泌的毒液经过刺入的毒齿管进入人体,然后随淋巴、血液循环逐渐扩散至全身;亦可经伤口破损的血管直接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毒蛇咬伤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在每年的4~10月间,以凌晨或夜间多见。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蛇毒种类和吸收的毒液量。咬伤后创口局部疼痛、红肿、出血、皮下出现瘀斑,组织坏死等,逐渐向近心端蔓延,出现淋巴管炎和区域淋巴结炎。 含神经毒素的毒蛇咬伤后,局部症状一般轻微。如银环蛇、金环蛇和海蛇咬伤后,局部仅有麻痒感。全身症状多出现在咬伤后1~3小时内,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言语和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等。严重者有肢体瘫痪、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等。这类蛇咬伤后,病程较短, 如能度过1~2天危险期,可很快痊愈。 海蛇蛇毒主要破坏横纹肌,引起横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 蝰蛇、五步蛇、竹叶青咬伤后局部有剧痛、肿胀明显, 并迅速向肢体近心端蔓延, 往往伴有出血、水疱或局部组织坏死, 伤口附近的淋巴腺肿痛。全身症状有心悸、烦躁不安、谵妄、便血、血尿甚至少尿或无尿。检查全身有皮肤黏膜瘀点和瘀斑、心律紊乱、黄疸和贫血等溶血表现,严重者有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咬伤后引起神经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损害,但各种蛇咬伤后损害的的器官后危害的严重程度可有所不同。 紧急处理:被咬者要保持镇静, 不要惊慌和奔走, 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1. 结扎:咬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或橡胶带结扎伤口的近心端。如伤在足背,则在踝关节上端和膝关节下端结扎;如伤在手背,则在腕关节上端和肘关节下端结扎。结扎紧度以阻断淋巴回流为准。待急救处理结束后可以解除。 2. 冲洗伤口、加快毒素排出:被咬伤后应立即用净水冲洗, 有条件可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以洗掉伤口表面毒液。如伤口有毒牙残留,应及时挑出。用消毒的手术刀, 按毒牙痕的方向纵切开。如无牙痕发现, 则作十字形切口,切口不宜过深,只要能使淋巴液外流,促使毒液排出即可。随后可用拔火罐、吸引器或吸奶器等器械多次反复吸引。如无以上条件时, 可直接用口吸吮, 但吸吮者的口腔黏膜要无破损, 牙龈无病灶。伤口吸引后要消毒处理, 用口吸毒者要及时漱口。最后把患肢浸在约2%的冷盐水中, 用手指自上而下地不断挤压,持续20~3 0分钟。然后湿敷伤口,以利毒液继续排出。 3. 局部降温:早期冷敷被咬伤的肢体及伤口周围,以减慢毒液吸收。 4. 在进行以上处理的同时,要积极送患者到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给患者选用解毒药或应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及对症、支持治疗。 中毒预防:多数蛇生活在地上,但也有生活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的,蛇夜间活动较为频繁。人们要学会识别居住地的毒蛇。当和蛇相遇时,蛇一般很快逃脱,仅当突然和人撞在一起或蛇无法逃脱时才咬人。所以要尽量避开毒蛇,但如果人不能有效的逃离,千万不要突然活动,以免引来蛇的攻击。村舍中,人尽量不要睡在地上,因为体温可引来蛇睡身旁。在毒蛇出没较多的地方行走时,要穿高腰皮靴和长裤。 贝类 在一些特定地区,有些可食贝类可被毒化,食后引起中毒。引起中毒的贝类有日本东风螺、香螺、织纹螺、泥螺、荔枝螺、紫贻贝、加州贻贝、扇贝、长牡蛎、蛤仔、扇蛤等。 毒性:可食性贝类被毒化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某些单细胞微藻类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形成赤潮,同时伴有海洋动物死亡。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富集其有毒成分。这些毒素对贝类自身无毒作用,人食用后可造成中毒。贝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肝脏、胰腺、中肠腺等。有毒成分有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短螺甲藻毒素等,部分毒素对热稳定,加热难以被破坏。贝类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很复杂,在同一海域的不同贝类含有相同的有毒成分,而同一种贝类在不同的海域可含有不同的有毒成分。 中毒表现:因含有的有毒成分不同,所以中毒表现各不相同,可分以下几类: 1. 麻痹型: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所致。食用后5分钟—4个小时出现唇、舌、手指麻木感,进而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直至全身。常伴有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恶心、呕吐等。严重者2~12小时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2. 腹泻型:由软骨藻酸及其异构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病情轻。 3. 记忆丧失型:由大田软海绵酸及其衍生物所致。表现为进食后3~6小时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流涎,同时出现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平衡失调,以致不能辨认家人及亲友等,严重者昏睡。记忆丧失可达一年。 4. 神经毒素型:由短螺甲藻毒素所致。表现为进食后数分钟—数小时出现唇、舌、咽喉及面部麻木、刺痛感,头晕、肌肉疼痛等。可持续数日。 5. 日光皮炎型:一般进食一天后发病,也可14天后发病。初为面部和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灼热、疼痛、发痒、麻木等感觉;后期出现瘀血斑、水疱或血疱,溃破后可感染,伴有发热。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注意休息。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诊时要携带食用剩余的贝类。 中毒预防:注意有关部门发布的赤潮信息,不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类。食用贝类时要除去其内脏。 水母 海蜇、海月水母、口冠海蜇(又称沙海蜇、倒牛)、白色霞水母、僧帽水母、四叶小舌硬水母等属有毒水母。刺伤引起中毒。海水作业或游泳接触海蜇时,海蜇伞盖下触须密集的刺丝囊即将管状利丝射入人的皮肤,释放出毒液,引起中毒。海蜇脱水后很快失去毒性,加工后的海蜇无毒。 毒性:海蜇刺丝囊内含海蜇毒素和四氨络物、组织胺等。海蜇毒素属多肽类物质,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组织胺引起局部反应。 中毒表现:海蜇或其它水母刺伤后出现局部疼痛,数小时后可出现线条状红斑、丘疹,类似鞭痕;严重者局部可出现瘀斑、水疱,甚至表皮坏死。一般经15~20天痊愈。部分患者伴有发冷、肌肉酸痛、胸闷、气急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可发生休克和肺水肿。 紧急处理:局部立即用浓肥皂水、1%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出现中毒表现者立刻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海水作业或游泳时注意自身防护,不到有毒水母聚集海域游泳。到海边游泳时要携带肥皂等用于紧急处理的物品。 鱼胆 根据中医理论,鱼胆有“清热明目、止咳平喘”的功能,所以民间有生食或用酒冲饮鱼胆的习俗。淡水养殖的草鱼、青鱼、鲢鱼、鳙鱼(胖头鱼)和鲤鱼等鱼种引起中毒较为常见。 毒性:鱼胆毒性与胆中的胆汁含量有关。胆汁中主要有毒成分为5-?-鲤醇,其耐热性强,不易被破坏。还含有组织胺、胆盐及氰化物等。主要损害肝脏及肾脏,也对脑组织、心脏有一定毒性。一般吞食500克鱼的鱼胆4~5个或2000克鱼的鱼胆一个即可中毒;吞食2500克鱼的鱼胆2个即可致死。 中毒表现:快的半小时,一般于进食后5~12小时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稀水便或糊状便。发病后2~3天内出现肝脏肿大、有触痛、黄疸、肝功能异常,严重者有腹水,甚至昏迷等。中毒后3~6天出现少尿、浮肿,部分患者可有全身严重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黄染、无尿、抽搐、昏迷、皮肤出血等,一般在中毒后8~9天死亡。因中毒发病的早期有剧烈腹痛、呕吐、黄疸,所以要注意与胆石症鉴别。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注意休息,多饮水。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因胆汁在胃内滞留时间长,所以到医院后争取尽快洗胃。 中毒预防:不要食用鱼胆。用于治病的必须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蝎子 我国有错蝎(东北蝎)和问荆蝎(全蝎)两种毒蝎。 毒性:毒蝎在其腹部尾端末节有一上屈呈钩状的毒刺,内有毒腺,分泌透明无色的神经毒蛋白,呈酸性,溶于水及乙醇,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其它有毒成分为制溶血素、出血毒素和凝血素。 中毒表现:皮肤被蝎子螫后,螫伤处皮肤红肿、灼痛,中央可见螫伤斑点,内有钩形毒刺,局部麻木,起水疱,甚至坏死;螫伤1~2小时后可出现头昏、头痛、流延、流泪、畏光、恶心、呕吐、出汗、呼吸急促,口、舌肌麻痹、斜视、全身肌肉疼痛,并呈痉挛性麻痹。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呼吸停止。少数患者可有脉缓、寒战、血压升高、尿量减少等。 紧急处理:立即取出毒刺,同时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尽快到医院就诊,及时切开螫伤处,清除毒液及进行其它局部及全身治疗。 中毒预防:在有毒蝎分布的地域工作或行走要穿高腰鞋、长袜、长裤,裤脚要扎牢。不要激惹蝎子。蝎子养殖户要在有防护的前提下工作,备有中毒救援设备。 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雄峰不螫人。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蛰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蜈蚣 又名天龙、百脚、百足虫、金头娱蚣,其头部有毒钩,与毒腺相通,可排出毒液。 毒性:全世界共有3000~5000种蜈蚣有毒腺,毒液含组织胺类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蚁酸等,呈酸性,有溶血作用。当被咬伤时,其毒液顺尖牙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被蛰者中毒。 中毒表现:皮肤被蜈蚣螫伤后,被螫局部红肿、刺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瘀斑、组织坏死、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肿痛等。全身症状较轻微,有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紧急处理:被螫局部伤口立即用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冲洗,用新鲜草药捣烂外敷,如鲜扁豆叶、半边连、野菊花、鱼腥草、蒲公英、芋头等,可任选一种;疼痛剧烈者可用冰块冷敷,出现中毒表现者者可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蜈蚣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避开蜈蚣。 松毛虫 生长在楝科植物白雪松树林中或白雪松树周围,为白雪松树的害虫。卵产在白雪松的叶子上。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树落叶后可侵入村民家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毒性:松毛虫的幼虫体表有毒毛,人接触松毛虫幼虫时皮肤易被刺伤,其分泌的毒液能引起全身症状,毒液成分不明。 中毒表现:接触松毛虫后数分钟至数日出现接触部位的局部疼痛、红肿、丘疹或水疱,可持续数日。严重者可有发热,血沉加快,全身皮下瘀血或出血,可出现骨组织破坏,引起骨质疏松或骨密度增高,症状可持续数月。 紧急处理:去除毒毛,可用胶布粘贴患处,然后快速撕去胶布,将毒毛粘除,需反复多次。去除毒毛后外涂肤氢松软膏;出现中毒表现者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在林区工作或到林区旅游时要穿长衣裤,注意暴露部位的防护,尽量避免从树的枝叶间穿行。 毒蜘蛛 毒蜘蛛种类繁多,以穴居狼蛛(又称黑寡妇、砂漏蜘蛛、致命红斑蛛)毒性最强。 毒性: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神经性毒蛋白,对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其螫肢(上腭)刺破人的皮肤后,毒液可经螫肢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雌蜘蛛毒性大于雄蜘蛛。 中毒表现:被蜘蛛咬伤后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严重时伤口区苍白,周围发红,起皮疹,可有坏死。全身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流诞、全身无力、足跟麻木、刺痛感、,可有畏寒、发热、大汗、流泪、瞳孔缩小、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及全身肌肉痉挛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脑病、脑水肿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紧急处理:立即在咬伤部位近心端扎止血带,每15~20分钟放松约1分钟,止血带结扎总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尽快在咬伤的局部消毒后作十字形切口,用注射器等装置负压抽吸毒液,用石炭酸烧灼或涂2%碘酊后,可放松止血带;现场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在有毒蜘蛛分布的地域工作或行走要穿高腰鞋、长袜、长裤,裤脚要扎牢。尽量避开可疑有毒的蜘蛛。 河豚鱼 又称吹肚鱼、气泡鱼、连巴鱼及台巴鱼等。共有200多个品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因其肉味道鲜美,许多地方有食用河豚的习俗。全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高发。 毒性:含河豚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末稍有麻痹作用,0.5毫克即可致人中毒死亡。不同种类及不同季节其毒性不同,春、夏季及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以卵巢、睾丸和肝脏为主要有毒部位,其次为肠道、血液、鳃、肾及皮肤等,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毒素。河豚毒素性质稳定,加热和盐腌均不能使其破坏。曾有误食河豚肝10克致死的报道。 中毒表现:发病急,食后0.5~6小时可出现四肢乏力、口渴、恶心、呕吐、腹泻,手指、口唇、舌尖麻木、眼睑下垂、酒醉样,严重者言语不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最短10分钟可死亡。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急救。 中毒预防:我国禁止销售河豚鱼,渔民捕捞时必须将河豚鱼剔除,不得流入市场。对河豚鱼中毒高发地区的公众进行识别河豚鱼和预防河豚鱼中毒的教育。 动物肝脏 肝脏是动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有些成分过量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其中肝组织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肝组织含维生素A高的动物有鲨鱼、鳕鱼、狗肝、熊肝、狼肝、狍子肝等。进食大量猪肝也可引起中毒。 毒性:每克鲨鱼肝中含维生素A 10450国际单位,每克狗肝中含维生素A 70000国际单位,而成人一次摄入维生素A 50万国际单位,儿童一次摄入30万国际单位即可引起中毒。除此以外,鲨鱼肝中还含有麻痹毒、痉挛毒、维生素D等,狗等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耐热,易于吸收,一次摄入狗肝70~80克可致中毒。 中毒表现:多数在进食后3~8小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水样便、面部潮红、结膜充血,严重者出现嗜睡、尿黄、全身黄染等。部分患者有结膜出血、瞳孔轻度扩大、视物模糊、畏寒、发热、心动过速等。2~3天后可有脱皮现象,多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可有脱发。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多饮水。口服维生素B、C。出现中毒表现者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和动物的种类、品种有关,一般冬季含量较高。避免一次进食大量动物肝。 含高组胺鱼 含高组胺鱼类主要有鲐鱼、竹荚鱼、金枪鱼、青鳞鱼等青皮红肉鱼类。食用不新鲜或腐败的这类鱼可引起中毒。 毒性:这些鱼体内含有较高的组氨酸,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强的细菌,如摩氏摩根菌或无色菌等作用下,脱羧基产生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就可引起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毒性。国家规定,鲐鱼中组胺含量小于100毫克/100克,其他鱼类体内组胺含量小于30毫克/100克。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不透时含组胺较高,食用后可引起中毒。 中毒表现:食后迅速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慌、心率快、胸闷及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眼结膜充血、瞳孔扩大、视物模糊、面部肿胀、口和舌及四肢发麻、荨麻疹、血压下降等。多数患者恢复较快。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100克。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销售的鲐鱼等青皮红肉鱼类必须是冷冻产品,选购时要特别注意其是否新鲜,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差、鱼体无弹性的不要购买,更不能食用。腌鱼时要劈开鱼背,并用25%以上的食用盐腌制。烹调前要去除鱼的内脏,洗净、切段后浸泡2小时以上,宜清蒸、酥焖,不宜油煎或油炸。 动物甲状腺 中毒系误食动物甲状腺所致,临床上以误服猪甲状腺中毒者最为多见。主要中毒原因是屠宰时未将动物甲状腺剔除所至。 毒性:动物甲状腺中含大量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性质稳定,加热600℃以上才能被破坏。人食用新鲜甲状腺3克就可引起中毒。大量甲状腺素进入体后可引起内分泌失调,产生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甲状腺素能通过胎盘或乳腺排泄,引起胎儿、乳儿中毒。 中毒表现:误食动物甲状腺后数十分钟至数天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四肢酸痛、烦躁、易激惹、舌、眼睑和手指震颤、四肢痛觉过敏或麻木、发痒、多汗、体温升高、食欲增加、体重减轻、心率加快。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精神失常或昏迷。女性中毒后出现精神症状比例较大。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50克。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至体温恢复正常。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糖、高维生素饮食。出现中毒表现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屠宰动物时要严把质量关,不让带甲状腺组织的肉及其制品上市。公众在购买肉制品时要注意识别。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直觉是我最后的武器!!!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