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在天际间(归去来兮)
|
|
1 楼:
浅谈沟通与心理
|
04年10月29日15点33分 |
好像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被我放在了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就是这种问题的结合。如果我们要问,我们在社会中的沟通基础是什么,那答案一定是交流(本文所提到的交流和沟通,都是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否则,结论将会改变)。好像是同义的替换,但是沟通是一种高级的信息信赖机制,而交流只是基础的信息表达而已。就像我们去结识一个朋友,我们先做的就是介绍自己,来换取对方信息,这就是交流的一种开始方式。但是我们并不是只通过交流就能建立信任机制的。 这就要引出我的问题的另一半了——心理。就像在网络上,我们通过密码来访问自己的邮箱一样,我们的隐私和秘密也一样需要一种保护,心理就是第一层的保护,也是最坚固的保护。 要说心理,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潜意识和前置意识。潜意识顾名思义,是不被我们所注意的那些指导我们行为的情感集合。而前置意识则是一种暂时的指导行为的印象。这两点也是我将阐述的内容的基础,因为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的隐私“密码”。 前置意识的主体就是印象,而印象是十分主观的,是我们经验的主体体现。但这也是影响我们沟通的第一障碍。试想,一个你第一印象很差的人,你会和他进行沟通吗?当然,我们宁愿舍近求远,也不会的。原因很简单,你的潜意识是排斥他的。这就无法形成信赖,并进行沟通。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聊天会风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可因避免前置意识的影响。同时,还不要忘了潜意识的存在。 在前置意识形成之后,潜意识就开始工作了。潜意识可以说是一种经验的情感。有些以貌取人的意味,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工作的。潜意识所处理的就是我们的前置意识形成的印象,从我们自身的普遍的认识出发,影响着我们的感觉。但潜意识也并非仅仅只有这些,还包括远久强烈记忆的残留等。这些都是我们快速做出第一反应的基础,也是我们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是人类适应的体现。所以不应一概而论。因而我说潜意识是我们心里防卫的一道密码锁。 而沟通障碍的产生,却不与此有关。自相矛盾?因为障碍的产生是失败经历累加的结果,这直接导致的是普遍的不信任。这自然给交流深入带来更大的阻碍,所以当我们谈到沟通障碍时,我们已经不是在单纯的看待一个问题,这已经是一个复合问题了。 以上我粗浅的阐述了沟通开始时的一个模型,那么,群体沟通的建立呢?那就需要阐述沟通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正由于我们还有另一种很强大的能力——学习。在交流这个基础平台上,我们很容易从交流的信息中学习到很多“经验”。这也就是形成社会心理共识的基础。同样,在群体中的沟通就必然会有学习的介入。这也同样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心理影响问题。所以,在潜意识和前置意识的基础上,我认为有必要加上学习这个人类的重要能力。但实际上,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建立起信任的关键,还不仅仅是这些心理因素,还有很多,我只从基础阐述我的观点。 想象一下,当我们很多人在一起聊天时,我们所说的每一点,都有着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这也就使得交流的总信息总是保持着一种个体共性在里面,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都在和社会共识保持着同步。也就是在不自觉之中,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工作,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的自我情感集合,所以即使是在个别的人都会有和社会行为个性相同的地方。 既然潜意识可以这样改变,那么,沟通本身就有了共性,可以这样说,正是心理共性使我们的社会性得以加强。 但,如果我们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就不难发现,第一印象这道密码是很容易绕过去的。比如,网上聊天就能很容易的绕开这第一防线。 在继续深入之前,我想先说一下,交流障碍。这是与沟通障碍相对来说的,因为这是交流一方的激发性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所造成的。换句话说,是有很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是浅谈,所以这个问题我就用一个比喻来做一下诠释。把自己关在笼子里的猎人与笼外的猎人进行的捕猎比赛。用猎人比赛这个比喻,准确地说,是不恰当的,但问题核心一样。 再回到沟通。在建立了一定的信赖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来说说,深入沟通了。这可以说是成为密友的基础,另一方面,沟通的目的就是建立共识。换句话说,有足够多的共识,也能为沟通另辟蹊径。这就是为什么说第一道防线很容易绕过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第二道防线来把关了。这就是认识程度和潜意识中的承认度。这是一道很强密码。因为如果这个交流的人是不认识的,这就很容易产生交流障碍,以阻止潜在沟通危险的发生。而承认度则从另一个角度上,对认识的人进行考察,以减少沟通的潜在危险。 以上我就已经阐述完我的观点了。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难楚欢,难楚欢。何楚琳聆旧赵还?只谓双鹿崎岖间。
只唯娇,只唯娇。落云涵含咎卜兆,迄络一言简凭观。
颦岚云起指江堰,又坠又消几复洹,已赴常休难难难!
本庶翱竹斩削处,几拂春淋几抚潺,只折不弯遁惟断。
倾露附与何支半,淡淡叹叹珠已断,何处无墉何处空!
依屏断望处,感楚颇多,但为此,抑难郁之。——后记

有在德国留学的吗?和我联系亚:::: http://lyzhang.me/
朋友要多联系呀~ 我的twitter: @sidneyzhang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