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魂(楚魂)
|
|
3 楼:
Re:Re:对于那本书的严重期待中(...
|
04年04月08日00点43分 |
书稿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整个社会从相对质朴而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瞬间跌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俗主义与商业流行文化为主导的新时期。时代的精英充分地利用着八十年代思想启蒙中获得的先知先觉, 大胆而迅速地在最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制订中圈占着自己的领地与资源;社会大众则在整体上走向了现实的内敛与消沉。
不过社会本身确实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了,WTO、全球化、知识经济、海归派、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克隆人、国有企业改制、反腐败等这些正面或让人带点负面联想的字眼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新闻热点中的主题词。而在这色彩斑斓的背景下,一些真正新鲜的事物也正按着自身的规律在迅速地潜滋暗长!中国大陆民间侦探(调查)业的产生与兴起似乎就是这其中不是显得最重要,但却特别引人注意的一个新事物!
从电视剧福尔摩斯、波洛的热播,报刊栏里含含糊糊许诺提供高效、保密的民事调查广告,各省各市电视台有关打假新闻里的隐晦称号、的士司机眼中不苟言笑,只要求跟上前边那辆车的黑衣男子,其实都有一个可能——调查员正在行动!!!
进入新千年以后,随着中国进入WTO加入全球大循环已经成为现实,国外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侦探类机构大举向国内进军,再加上以"查婚外恋"等现象经媒体炒作后的一再升温,中国民间调查(侦探)业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关心探讨此类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这个新兴而又带点传奇性的新事务、新行当,众多敏感性强的报刊杂志更是一马当先,已经从这样那样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初步地介绍与报道,在法理上、社会背景上试图进行较严肃探讨的文章也屡见不鲜!此外,一些从某个角度对中国民间侦探业进行介绍与较深入探讨的书籍也开始出现。不过能从整体上对这个行业的全貌(产生、发展、现实格局、"侦探"活动情况)进行介绍,并站在现有司法体制、社会环境背景的高度,对其产生的必然性、发展前景作出具深度性发掘的书却迄今尚未见到,而且在现有的相关报道性文章中,对"侦探"与"侦探事务所"的工作方式、运作特点也鲜有一手、现场的描写,而更多依赖于对某些"侦探"的访谈或来自其它渠道的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则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确实是一个新生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本身很多东西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或做法,也就更谈不上被业内人员所普遍遵守;第二,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该行业的资深人士都不太愿意把一些过于内幕性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媒体或研究人员,因此外界甚至包括司法界业内很多人对此行业的认识也就只能是一叶障目,很难得其要领了!最后一个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迄今为止,撰写此类题材的作者大多为新闻记者或编辑出身,他们本身一般并不具备这一类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一线工作经验,而这一行本身的从业人员要么宥于自身工作范围本身,无力从宏观上,从行业整体上来把握这类论题;要么因为自身职务与所处位置的限制,不方便在这类敏感的问题上作较多表述。
以上这几点,恰恰为本书作者切入这一领域提供了空间。本书作者作为一名前反贪局检察官,有过较正规地"调查"与法律的培训与实操经验;离职后当过策划人,对企业的运作机制、战略诊断有一定的认识,此后再投身于民间侦探业,断断续续地在此行业摸爬滚打了好几年,自己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在这些年里,本书作者一直没有间断过对这一行业的思考——在专案操作中,一直注意收集整理自己与其它同行的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总结出了一些具普遍性的专案操作技巧心得;在侦探(调查)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也一直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观察归纳了侦探(调查)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与思路。
最后,作为一个真正关心此行业整体发展前景的业内人士,本书作者力图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从国家宏观战略格局、司法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对这一行业的影响,与国外同行业发展历程相比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本行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职能部门对本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管理中可以参考的意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建议!
我相信:本书不但能够满足社会上一般民众对这一新生而又带点神秘的行业的猎奇、求知需求——打假究竟是怎么打的,婚外恋与诉前证据调查究竟是怎么着手的?商业情报是怎么收集的?而且对已经或将要投身这一行业的人士而言,书中诸多来自一线实战技巧及以众多知名公司成功案例为模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将使你们从专业技巧、素质培训以及侦探(调查)公司的经营管理之道、行业整体前景等各个方面获得启迪,触动思考!此外,对于关注国内民间侦探业发展与现状的法律学术界、直接从事相关犯罪案件调查的公安、工商、技监等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同样需要进行调查取证的律师及其它法律工作者,本书也会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若此书能为本行业与社会之间加强了解,形成一种较良性的互动关系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则笔者将欣慰之至。
后 记
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时,才慢慢地意识到这本书终于写完了。一丝轻松,一丝惬意但更多的是惶恐与不安——几年来的思考,一年多的难眠难休就这样划上了一个休止符?读者会喜欢它吗?我们业内的同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它呢?在一切没有得到确证之前,我心里没有一点底。
曾经一直渴望一种生命力本身的精纯,即便自己不能始终做到这一点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笔把那样的一份宁静、喜悦和激情都记录下来。我最初面对这个行业时也一直作如是想——最早那次是在新疆,从乌鲁木齐到昌吉的车上,公路两边的绿树如飞一般地在车窗边闪过,车后是远处的天山,山坡以上是皑皑的白雪,山脚下则是苍翠欲滴的草丛,那时在朦胧中就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朝一日一定要把我们这行的辛酸苦辣都记下来;后来是在上海浦东,当我站在东方明珠塔下感受着那样一种世纪沧桑的时候,那时心底里也涌动着这样的念头。印象最深的一次在云南河口,中越边境上。那次是我一个人去办一个案,因为情况比较复杂,自己心里没有一点底,心情一直很压抑。坐在从昆明到河口的长途巴士上,窗外烟雨空朦,自己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结果一到河口,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整个案子一下子出现了峰回路转的戏剧性变化。当时正好是傍晚,夕阳西照但天还很亮,云层很低,河水很静谧地孱孱地流,带着斗笠挑着担子的越南女孩一步一颠地从桥上走过,河对面是小巧的竹筒楼,整个场景就象一幅画一样。这时心情一下子开朗了许多,接着海关旁的音乐喷泉就放起了《勇敢的心》里苏格兰的风笛,是那样的悠扬与深广,一种很沧桑但又很纯美的意境,那一瞬我自己都突然有一种生命如歌的感觉了。那时我就想着:就算为了这一瞬的感受,今后也一定要搞出点东西出来。
一眨眼几年就过去了,虽说也一直有“干大事而不惜身”的热忱,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勤勉,但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想着写一本揭示研究这个行业的一本书,也是为了将自己几年来的思考好好总结梳理一下。
这两年间,眼见得整个行业风起云涌,国外的脚步更是步步逼近,因此每当我审视前边所写的内容时,却总能发现又有新的东西需要补充,又有新的问题值得去探讨。这时候我总是深切地感到自己识见浅薄,学养不济,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却不能提炼出更多更准确的论点,在整体构架的严密和内容本身的丰富性上,也都与我原来的设想相去甚远。即使就论述本身而言,亦不乏因思之不深而捉襟见肘之处。这一点在后边几章可能尤其来得明显。
但不管怎么样,这本书终归是已经暂告一段落了,以我现在的识见与阅历,再多给我几个月的时间,也未必就能比现在的内容有太多突破之处。唯一能让我得到稍许安慰的就是:很多东西有人开始探讨总比无人问津要好。面对着业内诸多既有丰富实践经验与阅历,又有着深厚理论功底的前辈与研究人士,我真诚地期待着你们的批评,并希望籍此为推动行业的调查学术研究向深入化发展而起到一点作用。
楚魂 2004年3月8日凌晨2时53分于深圳
:)
|
|

|
推理之门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