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畑任三郎(鲁宾虚)
|
|
1 楼: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红外线防盗装置简述
|
03年10月22日09点39分 |
先在这里向沉重的翅膀道歉,楚大哥说的对,大家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下面开始解释:
之所以题目上要说是"所谓红外线问题"是因为首先要纠正大家一个误解,那就是我们在电影里面所看到的红色的光线并不是红外线,而只是普通的红光,因为红外线由于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外,所以只要它的频率不发生改变,人的眼睛就不可能看到,即使通过玻璃或者酒杯那也只能改变红外线的波长(因为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频率不会改变.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电影里面用眼睛看不到普通的红光呢?那是因为那种红光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感觉象激光一样,但不是激光,这个技术并不复杂,普通的发光二极管就可以实现),几乎没有散射,所以直接进入我们眼睛的光是有的,但是光强非常弱,人眼感觉不到.
那为什么向空中抛射微小的颗粒状物体可以看到红光呢,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之所以可以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主要是因为光照在上面反射到我们眼睛里面所造成的.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下雨天或者空气质量比较差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汽车车灯所照射出来的一道明显的光路,而在晴朗干净的时候就看不到,这就是因为水分子和空气中的灰尘起到了反射光线到人眼的作用,使我们可以看见光路.
而采用这种防盗装置的房间通常比较干净,或者说,绝少灰尘或者说几乎无尘,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没办法产生上述效应,因此象空中抛洒类似灰尘的东西就可以起到我上面所说的反射光线的作用,从而使红光显形. 还有些电影里面,特工人员利用一杯葡萄酒观察空间,就可以看到红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利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原理,那就是我们在高中化学课本里所学到的"丁达尔现象",葡萄酒里面的物质处于胶体的状态,而对于胶体的溶液而言而言,当有光照射的时候,会产生一道明显的光路.这是因为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现象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比如葡萄酒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这里顺便说一句,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换句话说,电影里面那种拿起酒杯就可以看到整个房间里面的红线是错误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必须用酒杯在空间中不停的移动,当酒杯通过光线的时候,酒里面会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光柱,当然由于酒杯和酒都是光可以透过的,所以不必担心会使光路中断而被发现.
关于丁达尔现象的原理大家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教学flash:
http://www.chemxp.com/ReadNews.asp?NewsID=467 http://www.chemxp.com/ReadNews.asp?NewsID=468
|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

|
最为复杂和神奇的乃是人性。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