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作者: 主题: 内容:
 进入版区才能发表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 推理之门 > 侦探推理 > 技术交流   【版主】:癫癫,残雨画桥,夜云 字体大小:
[1] [2]1页/共2页(总计12个回复) 下页
主 题: 【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档案(转贴)(人气:2027)
 楚魂楚魂
1 楼: 【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档案(... 03年10月07日18点12分

本文被【楚魂】转载於【法律案例】版
原文由【陇首云】发表:
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档案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约翰·道格拉斯被喻为“现代歇洛克·福尔摩斯”,他将心理分析
方法运用到重大的系列犯罪案件的侦破、调查和审讯过程,从而使扑朔迷离的案情水落石
出,处心积虑的凶手原形毕露。

  读者还记得,去年北京市发生过凶手赵连荣入室盗窃残酷杀害8名女青年的大案。早在
1966年,在美国芝加哥也发生过类似一起案件,理查德·斯佩克在一住宅楼中杀害了8
名护校女学生,被重复判了无期徒刑。这个案犯成为约翰·道格拉斯研究对象之一。

  理查德·斯佩克因1966年在南芝加哥的一处城区住宅楼谋杀了8名护士学校学生而
被重复判处了无期徒刑,正在服刑。他明确表示不愿意把自己与我们研究的其他杀人犯混为
一谈。“我可不想与他们列在一个名单上,”他告诉我,“那些家伙都是疯子。我可不是什
么系列杀人犯。”他并不否认自己的罪行。他只是想让我们知道,他与他们不是一回事。

  在一个关键层面上,斯佩克说的并没有错。他不属于系列杀人犯,系列杀人犯频频作
案,某些情绪往往周期性发作,或者在几次作案之间伴有冷却期。我把他归属于规模杀人
犯,这种人在同一行动中会杀害两人以上。就斯佩克的案子来说,他潜入住宅楼的动机是偷
窃,是想法子搞些钱带出城去。当23岁的科拉松·阿穆劳前来开门时,他亮出手枪和匕
首,强行闯入房间,声称他只是要把她和5名室友绑起来图谋钱财而已。他把她们统统赶进
了一间卧室。在后来的1个小时里,另有3名室友在约会或者在图书馆学习结束后陆续返
回。一俟她们处于他的控制之下,斯佩克显然改变了主意,开始了疯狂的强暴、勒死、刺戳
和砍杀。只有阿穆劳一人惊恐地蜷缩在墙角,才大难不死。斯佩克把她数漏了。

  他离去之后,她走上阳台向外大声呼救。她告诉警方,凶手左前臂刺有“生来就要大闹
一场”的字样。1个星期后,斯佩克因笨手笨脚自杀未遂,来到当地一家医院求诊时,手臂
上的刺字被人认了出来。

  由于斯佩克作案手段令人发指,医疗界和心理学界对他做了各种各样的推测。起初有人
声称,斯佩克的遗传基因失衡,多了一个阳性Y染色体,因此更可能做出攻击性和反社会的
举动。此类时髦的分析呈规律性地昙花一现。理查德·斯佩克接受了一次彻底检查,结果发
现他的基因构成完全正常,根本没有多余的Y染色体。斯佩克并不想与我们交谈,后来因心
脏病发作死于狱中。访谈他前我们与典狱长联系了一下,我们并不经常这么做。他同意让我
们进去,但并不认为让斯佩克事先知道我们要来访谈是个好主意。我们抵达后,表示赞同他
的看法。他在从一个围栏中声嘶力竭地叫骂着。他被关进了围栏,好让我们看一眼他的囚
室,而其他囚犯也发疯般地叫喊着,以示对他的同情。典狱长想让我们看一下斯佩克收藏的
色情刊物,可斯佩克愤怒地抗议这一侵犯他隐私的行为。犯人们都讨厌任何类似的彻底搜
查。他们的囚室是仅存的、具有类似隐私权的地方。他们在乔利埃特的监狱走过三层楼的牢
房时,只见有的窗户被打破,鸟儿在天花板附近飞扑,典狱长警告我们不要靠边走,以防囚
犯们将屎尿撒到我们身上。

  我意识到这样一来我们不会取得任何进展,便低声对典狱长说,我们索性沿着走廊一直
走下去,不要在斯佩克的囚室前停留。按照目前通行的案犯访谈准则,也许未经事先通知,
我们都不得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事实上,整个罪犯个性研究放到今天来进行要难上加难。
斯佩克根本不是模范犯人。他曾经制作了一个简陋的微型蒸馏器,把它藏在监狱分区看守的
木制办公桌的一只假抽屉背面。它几乎生产不出什么酒精,只是散发出一股酒味,足以让看
守因找不出酒味来源而气急败坏。还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只受伤的麻雀从被打破的窗户外飞
了进来,于是悉心照料它,使它恢复了健康。当麻雀可以站立起来时,他在脚爪处系上了一
根细绳,让它立在他的肩上。有位看守对他说,牢房里是不准养宠物的。

  “我不能养它吗?”斯佩克问,随后走向一个开着的电风扇,把小鸟塞了进去。看守一
时给吓坏了,说:“我还以为你喜欢那只小鸟呢。”

   “我确实喜欢它,”斯佩克答道,“但是如果我不能拥有它,谁也不要想得到它。”
我和鲍勃、雷斯勒在乔利埃特监狱的一间探视室里见到了他,陪同他的是监狱督导员,类似
于高中的辅导员。他不愿意与我们对话,只是一个劲儿地臭骂“操他妈的联邦调查局”想要
搜查他的囚室。

   对于某些人,你可以直截了当和就事论事,只要你向他表明你已掌握了全部犯罪事
实,他们就甭想蒙骗你。对付理查德·斯佩克一类的人,我学会了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手段。
我们坐在会议室里,斯佩克装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模样,于是我转向那位督导员。他是一位开
朗的、爱交际的人,在化解敌意方面经验丰富,而这些长处正是我们期待人质谈判人员具备
的素质。我就当斯佩克不在场似地谈论起他的案情。

  “你知道你的伙计都干了些什么吗?他杀害了8个女人。其中有的还长得很漂亮。他一
个人就夺去了我们8个漂亮小妞的生命。你认为这样做公平吗?”督导员以同样的方式答复
我,于是我们俩就像唱双簧似地一问一答。要不是实际谈论的是谋杀案的受害者,我们就像
是更衣室里的高中男生,不过交谈的语气已由稚气未退变成怪里怪气。斯佩克旁听了一阵
子,然后摇摇头,格格笑道:“你们这些家伙真他妈发疯了。你们和我一定没有多大差
别。”有了这个开端,我便转向了他。“你他妈的是怎么会同时干上8个女人的?你早饭都
吃了些什么?”他望着我们,好像我们是一对傻乎乎的乡巴佬。“我没有强暴所有的人。那
种传言过于夸大。我只干了其中一人。”

  “沙发上的那一个吗?”

  “是的。”这一切听起来既粗鄙又令人恶心,但却向我揭示出一些东西。首先,尽管他
充满敌意和富有攻击性,斯佩克并不具备男子汉大丈夫的自我意识。他自知没有能力同时控
制住所有的女子。他是个投机分子:他只强奸了一个人以寻求刺激。从犯罪现场的照片来
看,他选中的强暴对象是脸朝下趴在沙发上的一个。在他的眼里,她已经沦为一个非个性化
的物体。他不必与她产生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思维缜密和
有条理的人。一起原本是相当单纯和成功的抢劫案竟演化成了这样一场大屠杀,在此过程中
他并未进行多少思考。他承认杀害那些女人并不是出自兽性大发,而是这样一来她们就无从
辨认他。随着年轻的学生护士逐一返回,他把一个人关进卧室,一个人关进衣橱,仿佛他是
在将马匹关进围栏。他压根不知道如何对付这种局面。

  他还声称将他送进医院并最终导致他被捕的那处伤口并不是什么自杀未遂留下的,而是
在酒吧斗殴所致。他未必理解这样解释的意义何在。他是在告诉我们,他希望我们把他看成
是“天生造反派”式的男子汉,而不是只有自杀一条出路的可悲的失败者。我一边听,一边
反复琢磨着这一切信息。它不仅仅为我揭示了一些有关斯佩克的情况,还揭示出有关此类犯
罪的情况。换句话说,当今后遇到类似案情时,我就会对这类罪责难逃的人更具备洞察
力。

  在处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作案者究竟是有周密安排的还
是盲目行动、抑或是混合型的、斯佩克这类人开始向我们展示出盲目行动的凶犯的行为模
式。斯佩克告诉我,他的早年生活坎坷不平。我可以觉察出,我们唯一一次触痛他的神经是
在询问他的家庭之际。他长到20岁时,已经累计被捕近40次。他娶了一个15岁的少女
为妻,养育了一个孩子。5年之后,他怀着愤怒和痛苦离开了她。他告诉我们,他根本没有
萌发过杀害她的念头。他的确杀害过其他几位女性,其中包括一家低档酒吧的女招待,就因
为她一口回绝了他的求欢要求。在杀害那些护士的几个月前,他还抢劫并袭击了一位65岁
的老妪。在一般情况下,残酷强暴一位老妪的行为系一个年轻人所为,甚至可能是10多岁
的小伙子,他涉世未深,缺乏经验和自信。抢劫案发生时,斯佩克已经年满26。在这一等
式上,作案者的年龄越大,他就越是不自信,越是涉世不深。这确实是我对理查德·斯佩克
的印象。虽然已经20多岁了,他的行为水准,即便按罪犯的标准来衡量,也属于晚青春
期。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





推理之门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cissyfox狐狸$午晔
2 楼: 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 03年10月08日11点06分


我总觉得心理分析和建模有很多摸棱两可的东西,而且很多的判断依据都是归纳法得来的,并不一定普遍适用。就拿道格拉斯来说吧,他曾经给连续杀人犯归纳了一个心理模式,说这些人童年时一般有纵火、虐待小动物和攻击别人的特征。但是后来FBI的行为科学家们对今年来的数百个案子做了统计,发现符合这个归纳特征的连续杀人犯其实相当的少。心理建模在西方也是几起几落,估计和这些问题是分不开的。






人类的本能就是伤害自己和互相伤害。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盲点102盲点102
3 楼: Re: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 03年10月08日11点16分


很多时候还是要靠经验,而且总结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在哪都适用,
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Beitiao暗夜公爵
4 楼: 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 03年10月08日12点30分


 像理查德·斯佩克这样的,他少时的心理已经受到了挫伤,比如家庭、学校、社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又没有及时得到转化,因此在他的心理已经形成如他自己所说的“天生造反派”的心理,他活在社会上就要和反对社会,同时他对自己也没有一定的自信可以做什么做什么,只是想让自己在社会中更加突出,他选择了犯罪!用犯罪的形式来报复社会。
 起初他采用的是偷盗之类的初级犯罪(从他的犯罪记录上可以看出),然后逐步升级到性犯罪,他的犯罪是没有目标的,可以包括65岁的老妪,这时可以看出他的心理已经是不平衡的了。
 应该说他是一个惯犯,他曾经杀过人,在对护学女生的事件中,起初只是盗窃,在盗窃成功的前提下犯罪升级到性犯罪,再升级到杀害。从他的心理上分析是在盗窃成功后心理上出现了激情,从而使得他扭曲的心理得到了激化,可能是想到了曾经被人拒绝之类的事,因此心理是忿忿不平的,故对其中一个女生实施了强暴,再性犯罪之后,心理得到进一步的激化和升华,整个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人的兽性完全暴露出来,因此杀害了8个女性。
 但从他处理陆续回来的女生的时候的紧张、恐惧心理上来看,这次的犯罪是属于非故意犯罪的,只是一时无法处理当时的发生的情况(是无预料的),也是无预谋犯罪。
 最后从他的自述上来看,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完全没有把杀人事件当成一回事,心理上没有表现出任何惧怕以及良心上的罪责等等,依然是我行我素,只是一味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这些可以看到他的心理完全扭曲,可以说是一名惯犯了,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是没有预谋的!还有就是从在监狱中小鸟的事件可以说明他的心理!






露水般の降落;露水般の消失;人生如此短暂;将成为这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
人间五十年,看世事,如梦幻流水,任人生一度,幻灭当前……
世间上の有些事,最好永远让它成为一个不解の谜……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9830401千与千寻
5 楼: 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理分析... 03年10月08日15点21分


杀人的人大多数都是变态的人
你看国家的军队
打仗的时候谁不杀人
真的不眨眼啊!
人类
可悲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
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
但在我活着的时候,
想到这件事,
心里就高兴。
    ——————王小波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楚魂楚魂
6 楼: Re: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 03年10月09日00点31分


【cissyfox在大作中谈到:】

>我总觉得心理分析和建模有很多摸棱两可的东西,而且很多的判断依据都是归纳法得来的,并不一定普遍适用。就拿道格拉斯来说吧,他曾经给连续杀人犯归纳了一个心理模式,说这些人童年时一般有纵火、虐待小动物和攻击别人的特征。但是后来FBI的行为科学家们对今年来的数百个案子做了统计,发现符合这个归纳特征的连续杀人犯其实相当的少。心理建模在西方也是几起几落,估计和这些问题是分不开的。



诚然,心理分析和建模是一种概然性较大的方法,其准确性肯定不象自然科学的实验一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精确性,其实在刑事侦查中的多数技术都是如此——真正象指纹和DNA那样的比较精确地可作出同一认定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只要心理分析和建模方法能帮助缩小排查范围,尽可能地锁定目标嫌疑人群也就起到应有的作用了。:)






推理之门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明月心猫太郎
7 楼: Re:Re:Re:【转载文章】规模杀... 03年10月09日08点51分


我觉得心理学是对人类共性的一个总结,但毕竟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所以有些时候还是有出入。心理学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工具。例如:在一个案发现场,有5个嫌疑犯,心理学就可以通过犯罪手法来判定凶手的一些特征,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等等。从而认为了其中一个嫌疑犯最可疑,这时候我们可以先对他进行调查,当然要是他就是凶手的话,就很LUCKY了。要是错了的话,大不了就重新查过。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楚魂楚魂
8 楼: Re:Re:【转载文章】规模杀人犯心... 03年10月09日23点09分


【cissyfox在大作中谈到:】

找到一点有意思的东东,与foxMM分享,更多相关资料见http://antipolygraph.org OR http://www.polygraph.org/

Why is AntiPolygraph.org dedicated to the abolishment of polygraph "testing?"

A. Because polygraph "testing" has not been shown to reliably distinguish between truth and deception. Despite the myth of an accurate "lie detector" which has long been part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e polygraph has failed miserably when put to the test by scientist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fact, polygraph "tests" are not science-based tests at all, but are instead fundamentally dependent on trickery. In addition, easily learned techniques allow anyone to beat the "test" and produce a "truthful" outcome.

Polygraph "testing" results in many truthful persons being wrongly branded as liars, while any liar can easily beat the "test." Hence, reliance on polygraph "test" results to any degree is both morally wrong and foolhardy.

Q. I have seen polygraph proponents claim that polygraph testing is 95-99% accurate. On what are claims like this based?

A. The studies purporting to prove accuracy percentage rates in the high nineties to which polygraph proponents refer have not passed the muster of scientific peer review and/or have not been perform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stead, they have largely been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with a vested interest in polygraphy and published in polygraph or law enforcement trade journals.


Can polygraph "tests" be beaten? Must one be a sociopathic liar or "believe one's own lies" to do so?

A. Anyone can beat a polygraph test. It is a common misperception that one must be a sociopathic liar or somehow believe one's own lies to beat the polygraph. The truth is that one need merely understand the trickery on which the "test" depends. In particular, one mus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levant, irrelevant, and so-called "control" questions (which provide no control whatsoever in the scientific sense of the word). The key to beating a polygraph "test" is 1) to make no damaging admissions and 2) to subtly augment on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 "control" questions. You will find a full explanation of exactly how to employ these techniques in Chapter 4 of The Lie Behind the Lie Detector.


:)






推理之门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cissyfox狐狸$午晔
9 楼: Re:Re:Re:【转载文章】规模杀... 03年10月10日09点21分


【楚魂在大作中谈到:】
>找到一点有意思的东东,与foxMM分享.

thanks a lot!:l






人类的本能就是伤害自己和互相伤害。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秀石臭臭
10 楼: Re:Re:Re:Re:【转载文章】... 03年10月10日11点39分


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对案件的侦破一般过程:
1.就是要知道作案人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2.尽量模拟出作案的发生全过程
3.找出作案人,发觉证据
前两条基本上都是在分析作案人的心理,才能给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可是如果碰上一个神智比较糊涂的人或者精神病人,这样前两条根本就不能完成,
所以我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心理上去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毕竟在人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未解开的疑问~!






我是新手,一切都要向大家请教,我会是一名很好的学生~!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1] [2]1页/共2页(总计12个回复) 下页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推理之门   |    将推理之门加入收藏夹
邮件联系:zhejiong@126.com  沪ICP备2021006552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6128号  推理之门  版权所有 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