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首云(陇首云)
|
|
7 楼:
Re:Re:为什么人不能吸纯氧?
|
02年09月12日00点33分 |
【Augstone在大作中谈到:】 > >氧中毒: > 大家多知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毒,但很少知道高浓度的氧气绝对是毒气,高浓度的氧气能够抑制呼吸中枢,损伤视觉中枢,中毒者可出现吸气时胸部疼痛,烦躁不安,然后发展为癫痫发作,全身抽搐,再进一步则发展为昏迷,呼吸衰竭死亡。所以医院里给病人用的氧气瓶中都掺了5%的二氧化碳以刺激呼吸中枢,对抗氧气的抑制作用。 > >
这段话好象是宰哥那道题目的答案吧,呵呵!
首先“高浓度的氧气绝对是毒气”,这句话是绝对错误的。他要用“绝对”,我也就用个“绝对”吧!呵呵!这句话要说完全了,应该是这样的,“长时间使用高纯度的氧,或高压氧(指高于大气压),将对机体造成损害”,但这里有个“长时间”的限定词,一般来讲,指超过6~7小时以上。因此,即就是再高纯度的氧气,也不会是“见气死”的毒气。
要谈临床上的氧疗,就多说些吧。
一、我国从85版药典,直到2002版药典对“氧”的规定都是“不少于99%”。药典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违背药典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因此,合格的医用氧肯定是99%以上的纯氧,这个标准应该是对氧氧瓶中气体含量的检测值。
二、在临床上,作为气源的氧气根据药典规定,都应该是99%以上的纯氧。
当然,在医疗中,根据疾病病情的不同,对于实际吸入病人体内的氧气浓度(称为吸入浓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1)较轻微缺氧的纠正。常用的氧疗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吸氧浓度控制在40%以下。调整的办法,是通过调节氧气瓶上控制氧气流量的阀门来实现(流量数值,就是平时大家都能看到的氧气瓶上的那个表的刻度)。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分),吸氧浓度控制在40%以下,即氧流量控制在5L/分。
因此,可以说,现在临床上控制病人吸氧浓度的办法,是通过调节氧流量,而不是通过调节氧源的浓度来进行的。
2)在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时,临床上有时会直接采用给高纯度氧的方式,有时甚至还会用高压高纯度氧进行治疗(称为高压氧舱治疗),这里的高纯度可以是100%。这类疾病主要如: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氰化物中毒、厌氧菌感染,空气栓塞、休克、心脏手术、复苏、新生儿窒息、严重肺部感染、某些恶性肿瘤等。当然,在治疗时间上,一般要求一次连续氧疗不超过6小时。
高压氧舱治疗,如果时间控制的好,一般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其实,前一段电视台报道,现在有些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专门去医院,在“高压氧舱”吸氧,吸的就是高压纯氧。
三.关于氧中毒,直接转些医学资料作参考吧。
氧中毒的发生取决于氧分压而不是氧浓度。吸入气的氧分压(PiO2)与氧浓度(FiO2)的关系如公式:
PiO2=(PB-6.27)× FiO2,式中PB为吸入气压力(kPa)。6.27(kPa,即47mmHg)为水蒸汽压。
潜水员在深50m的海水下作业(PB约为608kPa 即4560mmHg)时,虽然吸入气的氧浓度正常(FiO2=0.21)(说明一下,0.21指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即约为21%),氧分压(FiO2)却高达126.4kPa(948mmHg),从而可导致氧中毒;
相反,宇航员在1/3大气压环境中工作,即使吸入纯氧(FiO2=1)(说明一下,这个1,应该是指氧浓度达100%),PiO2也仅27.5kPa(206mmHg),不易出现氧中毒。
当吸入气的氧分压过高时,因肺泡气及动脉血的氧分压随着增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氧分压差增大,氧的弥散加速,组织细胞因获得过多氧而中毒。
人类氧中毒有两型:肺型与脑型。
肺型氧中毒 发生于吸入一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小时以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PaO2下降。肺部呈炎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氧疗的病人如发生氧中毒,吸氧反而使PaO2下降,加重缺氧,造成难以调和的治疗矛盾,故氧疗时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严防氧中毒的发生。
脑型氧中毒 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内引起脑型氧中毒(6个大气压的氧数分种;4个大气压氧数十分钟),病人主要出现视觉、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高压氧疗时,病人出现神经症状,应区分“脑型氧中毒”与由缺氧引起的“缺氧性脑病”。前者病人先抽搐以后才昏迷,抽搐时病人是清醒的;后者则先昏迷后抽搐。对氧中毒者应控制吸氧,但对缺氧病脑病者则应加强氧疗。
四、关于掺“二氧化碳”
事实上,象前面提到的“医院里给病人用的氧气瓶中都掺了5%的二氧化碳”的作法,的确在一些旧的医学书中可以见到,但八十年代以后这种作法可能就不用了。主要原因,我个人分析,是由于对于“氧中毒”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感觉造成氧中毒,主要是由于过高的氧浓度导致的,现在的认识是,是否造成氧中毒,主要取决于氧分压,而不是氧浓度,所以就取消了掺二氧化碳。宰哥的谜题写在七十年代,可能他用的是那个年代较流行的学说吧。呵呵!
|
|

|
欢迎光临下列版块:
看《福尔摩斯》:一切以福迷为中心。(在本站“主题版区”中),品《原创推理》,评《中国侦探》:发掘历史,体验发展。
|
※来源: 【 推理之门 Tuili.Com 】.
|
|